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本網專題 >>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經濟建設

開啟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郭 強
來源:求是2018年01月31日09:00
文字縮放:

核心要點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以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擔當和勇氣,堅決推進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一大批改革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推動生產關系適應新時代生產力發展的重大變化,使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 當前,我們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體制機制要從適應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逐步向適應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轉型。這是一個重要歷史關口,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始終針對體制機制上的弊端﹔必須堅持體系導向,始終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必須堅持現代化導向,始終緊緊盯住總目標。

■ 黨的十九大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性目標,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對全面深化改革時間表的新論述,一方面明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國家整體現代化在時間上是同步的﹔另一方面,將“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進一步明確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性要求,避免將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性要求等同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部內容。

■ 今天,我們站在更高的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改革,必須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改革方向,繼續統籌推進各領域各方面改革。

■ 最為關鍵的是,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堅持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不能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不能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不能變。

全面深化改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既是“8個明確”之一,又是“14個堅持”之一。如何站在新時代的高度理解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啟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一、新時代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新變化,我們黨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了新的戰略安排,這些都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更長遠的新要求。

經濟發展新時代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上中等收入國家。以產能為主要指標的工業化基本完成,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城鎮化進入了城鄉融合發展新階段,城鎮常住人口超過了農村常住人口,而且人口加速向大城市匯集。這些變化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打下了堅實的生產力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以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擔當和勇氣,堅決推進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一大批改革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推動生產關系適應新時代生產力發展的重大變化,使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多點突破,正在帶來生產方式的深刻變化,必然要求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新的革命。我們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加艱辛、勇毅的探索和努力。

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新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理論依據,也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要適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和全面增長的時代變化。改革既要往有利於增添發展新動力方向前進,又要往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既要推進有利於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更高要求的改革,又要推進有利於滿足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日益增長要求的改革。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主攻方向放在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上,特別是發展不平衡問題上。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體制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夠。比如,城鄉發展差距巨大、農民工身份職業“兩張皮”、留守兒童等現象背后就是城鄉二元體制,是社會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體體現,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進一步改革加以解決。

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為全面深化改革描繪了新藍圖。黨的十九大規劃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新征程就是新藍圖,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明確更長遠的要求。一方面,新征程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與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時時處處對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新征程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源源不斷提供動力,把“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前15年並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實現更宏偉的目標,要求改革必須更加全面,更加深化,更加堅決有力。當前,我們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體制機制要從適應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逐步向適應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轉型。這是一個重要歷史關口,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始終針對體制機制上的弊端﹔必須堅持體系導向,始終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必須堅持現代化導向,始終緊緊盯住總目標。

二、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與路線圖

黨的十九大把“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並圍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務,進一步完善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路線圖。

明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國家整體現代化是同步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並提出到2020年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對2020年的目標,一些人有誤讀,認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等於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黨的十九大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性目標,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全面深化改革時間表的新論述,一方面明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國家整體現代化在時間上是同步的,破除“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大功告成”的片面理解,堅定了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科學認識。另一方面,將“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進一步明確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性要求,避免將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性要求等同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部內容,降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標准,防止犯急躁冒進、急於求成的錯誤。

初步探索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涵。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論述2035年目標時指出:“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在論述經濟體制改革時提出:“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等等。這些論述初步勾勒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圖景和內涵。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決策部署中充分體現了全方位的現代化取向。例如:在經濟建設方面,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特別是決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文化建設方面,強調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社會建設方面,強調加快教育現代化﹔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面,強調全面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所有這些方面,既體現了各領域現代化的協同性,又體現了現代化建設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同步性。

三、新時代要增強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本領

黨的十九大部署了一大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舉措更實的改革任務,同時還要繼續推動黨的十八大以來部署的改革任務落實。改革的擔子越來越重,我們必須拿出更大勇氣、更強本領,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進一步鞏固改革開放特殊重要的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這一論述進一步強化和鞏固了改革開放特殊重要的定位。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也要靠改革開放。今天,我們站在更高的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改革,必須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改革方向,繼續統籌推進各領域各方面改革。最為關鍵的是,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堅持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不能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不能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不能變。

正確處理制度自信與深化改革的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建立在改革開放基礎之上的,並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不斷發展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自信”的內在要求,如果改革停滯了,那麼我們的自信就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對照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目標,當前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中還有許多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還有不少頑瘴痼疾。因此,必須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就是要破解矛盾、解決問題,就是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憂患意識,就是要找問題、找缺點,就是要自我革命,對自己下刀子。隻有這樣才是真改革。如果片面地認為我們的制度已經成熟定型,改革動力就會被削弱,改革就會變為空談。

建立健全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機制。越艱巨的改革越需要改革者的擔當、勇氣和發揮空間。當前,改革的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想改革、謀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氛圍尚未完全形成,不敢為、不能為的情況依然存在,推動改革還主要依靠層層傳導壓力的機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推進改革,要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所強調的“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充分激發全黨特別是“關鍵少數”推動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著力完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大改革創新在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中的權重,既鼓勵創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推動形成允許改革有失誤、但不允許不改革的鮮明導向。此外,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城鄉之間發展情況差別很大,調動改革的積極性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要在堅持中央對改革集中統一領導的前提下,賦予地方更多的改革自主權。各地要圍繞社會主要矛盾在當地的具體表現形式,抓住當地人民關注的焦點和阻礙當地發展的堵點,大膽試,大膽改。對於改革對錯成敗的評價,要堅持群眾立場,關鍵要看群眾到底認不認可、滿不滿意。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 編輯:王楠   送簽:王楠   簽發:張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