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本網專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建設

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

——改革開放40年社會治理成就及其寶貴經驗

魏禮群
來源:《求是》2018/162018年08月17日14:00
文字縮放:

核心要點:

■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跨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國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質量顯著提升,全體社會成員逐步朝著共同富裕方向邁進,和諧社會建設以及平安社會建設、信用社會建設、法治社會建設、健康社會建設不斷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的社會美好景象日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 從根本上講,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改革同經濟建設和經濟治理改革等其他方面改革一樣,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改弦更張。始終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 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堅持走群眾路線,社會治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隻有切實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真正實現有效社會治理。

■ 社會治理要講究辯証法,既要管理又不能管得太死,要做到剛柔相濟、寬嚴適度,既讓社會活躍起來又要有序運行。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努力實現社會治理由單一行政手段向多種手段綜合並用轉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回顧總結40年來我國社會治理變革的歷史進程、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對於我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出發再奮進,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40年來中國社會治理變革的重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

40年來,中國社會滄桑巨變,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也極大地推動和加快了社會全面發展,社會治理領域發生了廣泛而深刻變化。

縱觀40年的歷史進程,中國社會治理領域變革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主要是沖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模式,放鬆社會領域管控,釋放社會活力,讓全社會活躍起來。這些年通過改革生產流通體制、勞動人事制度,放鬆城市“單位制”“街居制”管理,擴大企業、地方和城市管理權限,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流動,特別是人口在城鄉之間、農村之間、城市之間以及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的流動。與此同時,國家從宏觀上重視社會建設。第二階段,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主要是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治理基本框架,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新路子,進一步增強社會發展活力,開始致力於社會和諧發展。這一階段,社會治理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變革都取得了重要進展。第三階段,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到現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深化社會治理變革,著力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運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新舉措,大力推動社會治理領域改革創新,取得了歷史性新進展新成效,開拓了社會治理的新境界。

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我國社會治理領域變革取得歷史性進展。概括起來說:一是基本實現了由以往高度集中、統得過死的社會管理體制逐步轉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制。在黨委統一領導下,政府、社會、市場、公眾多元主體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初步確立。二是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宏觀社會治理基礎性制度與微觀社會治理運行機制,現代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三是基本構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社會治理體系和國家安全體系,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邁出有力的步伐。四是綜合運用經濟、法律、道德、科技和行政等多種手段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社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40年來,社會治理領域深刻變革所取得的成效是多方面的,最為重要和最為顯著的成就,就是始終保持了社會大局的穩定,從而有力保障和促進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這集中體現在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跨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國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質量顯著提升,全體社會成員逐步朝著共同富裕方向邁進,和諧社會建設以及平安社會建設、信用社會建設、法治社會建設、健康社會建設不斷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的社會美好景象日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從國際上看,在加快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體制、社會結構的演變往往曲折復雜,充滿矛盾和變數。而我國在長達40年急速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始終保持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嚴重犯罪案件明顯降低,打破了犯罪率隨著現代化推進必然升高的西方“魔咒”,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這無疑是人類社會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奇跡。

二、40年來社會治理變革的寶貴經驗

40年來,我國社會治理變革不僅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且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堅持不斷解放思想,推動社會治理理論創新。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進展,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治理變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也都得益於不斷解放思想、堅持推進黨的社會治理理論創新,特別是擺脫了許多不合時宜的傳統思想觀念禁錮,包括不斷糾正以往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經濟建設“一手硬”、社會建設“一手軟”的問題﹔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思想和進行社會體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社會治理相關理論經歷了逐步深化和推進的過程,即從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到社會管理再到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發展過程。我們黨勇於用世界眼光和時代發展要求審視社會領域現狀,不斷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理論創新,堅持用新理論、新思路、新辦法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新問題,努力使社會治理變革體現時代性、符合規律性、富有創新性。

第二,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開拓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之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全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就是從本國國情出發,守正創新,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從根本上講,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改革同經濟建設和經濟治理改革等其他方面改革一樣,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改弦更張。始終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要以寬廣胸懷研究與借鑒外國在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中一切有益的做法,但是,絕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必須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和主張的影響,確保社會治理變革發展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依靠群眾創新社會治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既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體,也是進行社會治理變革的主體,人民群眾的願望、意志和力量影響著所處歷史時期歷史發展的走向。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取得社會治理變革一系列成就,就在於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把人民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去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同時,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堅持走群眾路線,社會治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隻有切實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真正實現有效社會治理。

第四,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解決社會領域中的問題,就必須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緊緊抓住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包括改革城鄉二元結構,推行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基層自治制度,創新社區治理體制,發展各類社會組織,發揮市場、社會力量的作用,不斷推進就業、分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等體制制度改革創新。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和改進政府社會管理,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通過推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優化事業單位構成,強化公益類事業單位基本公共服務屬性。通過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撬動和激活了公共服務市場。隻有通過不斷深化社會領域體制改革,才能更好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

第五,堅持運用多種手段,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改進社會治理方式,不僅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轉變社會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社會治理要講究辯証法,既要管理又不能管得太死,要做到剛柔相濟、寬嚴適度,既讓社會活躍起來又要有序運行。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努力實現社會治理由單一行政手段向多種手段綜合並用轉變。特別是信息時代下的中國已經形成了規模巨大、構成復雜、形態多元的網絡社會,其復雜性、風險性前所未有,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難以完全預料,這使得社會治理難度加大,必須高度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互聯網+”社會治理模式,把精細化、標准化、智能化、專業化貫穿於社會治理全過程,把體制機制變革與現代科技應用深度融合起來,有效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的質量、效率和效能。

第六,堅持統籌協調推進,構筑社會治理創新堅實基礎。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是國家建設與治理的一部分。社會治理創新,離不開基本的社會條件、基礎設施、文化建設等方面支撐。隻有推進經濟建設,創造更多社會財富和物質條件,才能為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提供扎實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變革事業不斷深入發展。從近些年來許多地方的實踐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必須具有相應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實力。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生態治理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整體性提升。而社會和諧穩定、主體多元、活力充沛,也會為其他方面治理創新提供良好的條件和保障。這就要求在推進社會治理變革中牢固樹立整體觀、系統觀、協同觀。

第七,堅持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在社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40年來包括社會治理領域變革的全部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從根本上說,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的結果。歷史和實踐雄辯地証明,在當代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可能把全國各族人民凝聚起來,不可能把國家和社會治理好。社會治理改革是一項紛繁復雜、艱巨繁重的歷史任務。要順利推進這一重大任務,必須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會治理的正確方向。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深化社會治理改革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同時,要始終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自覺完善黨的領導,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的社會革命。

(作者: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局主席,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院長)

( 編輯:段晨茜   送簽:王楠   簽發:張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