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題為《同舟共濟創造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明確提出要堅持規則導向,完善全球治理。這一主張指明了推進全球治理改革的正確方向,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有效治理的正確思路,凸顯了規則之於公正合理國際秩序的重要意義,為完善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方案。
習近平主席指出:“全球治理體系加快變革,但治理滯后仍是突出挑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再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還是對抗、開放還是封閉、互利共贏還是零和博弈等問題關乎各國利益和人類前途命運。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讓各國人民痛定思痛,建立了以聯合國為主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機制的全球治理框架,為全球安全治理、金融、貿易等提供了規則保障,為過去幾十年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了主要作用。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一些國家任性退出國際組織,破壞國際規則,給現行國際治理和國際秩序帶來巨大挑戰。“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要想公平有效,必須跟上時代”,完善規則、堅持規則。隻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堅持規則導向、踐行規則之治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才能拓展發展空間,促進交融互鑒,開辟增長源泉,增進人民福祉。而如果任由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發展,無視規則甚至踐踏國際公認准則,就必然擾亂全球治理,破壞國際秩序,損害他國利益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安全和發展權利。
“以規則為基礎加強全球治理是實現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堅持規則導向,保障穩定發展,意味著在全球治理的國際框架內要尊重世界各國的平等權利,堅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制定規則、遵守規則、共同推動規則發展完善。首先是共同參與制定規則。全球治理的理想目標是全人類共同發展,該目標的實現需要共同的規則來引導、規范和保障。因為規則意味著預期。按照制度法學的基本理論,社會秩序的基礎和規范性來源是對規則相互期待的信念,以此共同信念的實踐就形成了一種默示的規則,建立在默示認同基礎上的慣例取得了對憲法法律和政府管理的承認,由此國家制定的法律規則才獲得了其構建社會秩序、在社會實踐運行中取得最高的地位和效力。全球治理與此同理。在“地球村”內,各國參與國際活動、維護國際秩序的能力可能有差別,規則導向的核心要求就是堅持“規則應該由國際社會共同制定,而不是誰的胳膊粗、氣力大誰就說了算,更不能搞實用主義、雙重標准,合則用、不合則棄。”其次是共同遵守規則。“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支撐社會秩序得以存在的是社會成員對於規則相互期待的認同意識,以及在此認同理念下對規則的共同遵守和維護,國際秩序亦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本身就是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一旦無視規則、踐踏規則,有序將變為無序,危害后果將是多方面的。最后是共同推動、促進規則的發展和完善。規則是經驗的累積,規則的制定可以有超前性,但規則一旦制定出來就必然會落后於社會現實。今天的國際環境更是如此,既有的規則很容易為技術變革所挑戰,很容易為國際經濟貿易以及政治環境變化所挑戰。堅持規則導向,也必然意味著世界各國要共同參與推動對規則的調整和完善,推動用以調節國際關系和規范國際秩序的所有跨國性的原則、規范、標准、政策、協議、程序等規則體系逐步現代化,推動將現代化的好的規則應用於全球治理的現實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國際活動中踐行規則導向,不斷貢獻著中國智慧和力量。如G20杭州峰會首次倡導形成全球多邊投資規則框架,首次把綠色金融列入二十國集團議程,推動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在國際公共產品投入中,中國牽頭推動設立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促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完成份額和治理機制改革,積極參與制定海洋、極地、網絡、外空、核安全、反腐敗、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治理規則,推動改革全球治理體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發起《二十國集團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倡議》和《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從世界范圍看,“一帶一路”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以全新的合作機制連接起了不同區域、不同文明、不同歷史的國家和人民,是中國對全球經濟治理體制改革的重大貢獻。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貿區等的完善,中巴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的搭建等,無一不是規則導向下的共同協商、互利共贏發展。在安全治理領域努力推動標本兼治的實踐也是如此。如針對地區熱點和全球性挑戰給全球治理提出的新課題,中國勇於承擔責任,立足於體系和機制的完善,系統地看待、分析和解決問題,堅持客觀公道,反對謀取私利,努力推動國際地區熱點問題政治解決。這些方案經歷了實踐檢驗,提供了合理預期,取得了積極成效,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
中國主張堅持規則導向完善全球治理,中國在國家治理中也一直實踐並完善著規則之治。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中國將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2018年憲法修正案將“五大發展理念”“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等寫入憲法,對中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做出了科學回答。“四個全面”描繪的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未來圖景——建成小康社會、煥發改革精神、增強法治觀念、落實從嚴治黨。它體現了中國與世界的深刻互動,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堅持五大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發展,中國選擇的是走法治道路,以法治來規范、引領和保障發展,其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私有財產保護、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等,無一不是中國對規則之治的倡導和踐行。
在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背景下,中國明確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憲法,再次向世界宣示不搞霸權、謀求互利共贏。這意味著中國憲法從國別法律向人類倫理的高度進行了延伸,意味著中國所倡導的規則之治,是落實在國家法治的頂層設計和現實實踐之中的。在人類發展的共同國際環境中,中國必將繼續並持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以規則之治推動完善全球治理。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周悅麗)
( 編輯:王楠 送簽:王楠 簽發:張莉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