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本網專題 >> 守初心 抗疫情 中央和國家機關在行動 >> 戰地日記

【戰地日記】記者眼中的抗疫之戰與人性光輝

來源:黨建網2020年02月07日11:32
文字縮放:

“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就必須去現場”

湖南廣播電視台都市頻道

《都市晚間》記者黃聰

黃聰(左)、朱晨(右)

你可以選擇不做記者,但是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就必須去現場。

大年初三,疫情已經迅速發展。“XX萬武漢人涌入了岳陽”“岳陽馬上就會封城”……,因為臨近湖北,關於岳陽的各種傳言漫天飛。作為記者,必須前往。

京港澳高速一路往北,幾乎看不到幾輛車。原本兩個小時的車程,一個半小時就到了岳陽。全副武裝的防疫人員、公安民警、交通部門工作人員……嚴陣以待,各種體溫檢查、証件查驗之后,我們順利地進入了岳陽城。沒有“封城”,是抗疫人員堅守著這座城。

“沒有封城。只是多幾道把關的。”

“車輛進出都正常。”

“武漢的車我們會勸返。”沒有人拒絕採訪,大家的回答簡短而急促。戴著口罩的人們生怕多說一個字。

周岳華穿著一身白色的防護服,戴著橡膠手套、護目鏡……沒有半點皮膚暴露在空氣中。她

在西塘衛生院工作,在她的職業生涯中,還是第一次武裝成這樣。

滴!“體溫正常!”“請准備好你的身份証、駕駛証,前方有公安檢查。”如果不是我們打擾,她可能整整一天都是在重復這樣的話。

11:30,周岳華的同事從市裡給她送來了盒飯。好不容易脫下防護服的周岳華,摸了摸耳朵說:“口罩挂得耳朵有些痛。”“辛苦嗎?”“上白班還好,凌晨班是0點到8點,那還是有點凍。”她眼圈有些黑,眼睛裡滿滿都是血絲。端著盒飯的她,在鏡頭前大口大口地吃,看著都覺得香。

手機響了,周岳華是開著免提接的。“上午還好不?”“沒事呢,放心咯。戴了口罩穿了衣服。”“來來往往那多車,要注意點啦。”“沒事呢,放心咯。”電話是兒子打來的,沒有多話,還是那些平日裡經常說的話。周岳華含蓄地笑了,嚴肅了一上午,隻在這通電話后,才看到她開心地笑了。扒了兩口飯,她又換上裝備去路口了,她要把同事換過來吃飯。

和周岳華一樣,這裡的每個人都在24小時堅守。我問他們,還要守多久?他們說,沒有定時間,起碼要等疫情控制住。可誰都知道,抗疫是一場持久戰。我們離開的時候,岳陽出太陽了,他們說,已經好長時間沒有晴過了。

“疫情在前,社會力量中無謂你我,無謂利益”

湖南廣播電視台都市頻道

《都市1時間》記者譚培

譚培播報交通情況

隨著春運的繼續,越來越多的省份和城市出現了確診病例,湖南也未能幸免,台裡和頻道開始了防疫報道。作為一名交警線記者,疫情防控離不開各路段的檢疫排查,我理所應當地負責這一部分的防疫報道。

大年初一早上8點,我和攝像、司機出發前往許廣高速岳陽服務區,這裡是岳陽五大省際卡口之一的道仁卡口,許廣高速北入湘必經之地,省高警局岳陽支隊民警和岳陽雲溪區各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在這裡負責對南下尤其是鄂籍車輛的排查檢疫。我們抵達時,他們全副武裝,將高速主路封閉,引導車輛進入服務區路段,重點對鄂籍車輛及駕乘人員逐一檢疫登記,由於絕大多數車內都開著空調,駕乘人員體溫普遍較高,需要開車窗透氣,甚至需要人員下車“涼快一下”,再進行體溫檢測﹔如果體溫異常,就會在五分鐘之后重新再測,二次檢查體溫仍偏高,就會由現場准備的救護車直接送往當地定點醫院進行觀察或隔離,車輛則由交警暫扣至停車場。

醫護人員告訴我,他們所穿的隔離服都是一次性的,由於醫護用品緊張,他們隻能在8小時值守期間不吃飯、不喝水、不上廁所,減少對隔離服的浪費﹔隔離服不透氣,寒風中他們憋出了一身汗。

我扭頭看著一旁的交警,他們都是休假中被臨時叫回來支援的,有的自費購買了護目鏡和口罩,雖然簡陋,卻是他們的基本安全保障。

我的工作就是將這一切記錄下來,隻有與醫護人員保持同步同距,才能完整記錄,於是我們幾乎忘記了自己也隻有口罩護身,忘記了自己的處境其實比醫護人員更加危險。

我印象最深的是兩輛鄂籍車,一輛車上坐著三大三小,最小的那個孩子大概一歲,被媽媽抱在懷裡,可能沒有合適大小的口罩,他的全臉被一個成人口罩覆蓋,讓人不由得感到心酸﹔另一輛車上隻有一名男駕駛員,那麼多車那麼多人,隻有他主動對檢疫的醫護人員說了一句“新年好,你們辛苦了”,這句話不但暖到了醫護人員,也暖到了一旁的我。

這裡的採訪,我連續去了兩天,兩百多輛鄂籍車,數百名駕乘人員在我面前檢查、離開。回想醫護人員們滿是疲倦的臉,布滿血絲的眼,我的心裡真的很不是滋味。自疫情暴發,武漢等湖北城市封城,部分省份地市禁止鄂籍尤其是武漢籍車輛進入,他們就算離開了湖北又能去哪兒?或許一直南行,極有可能成為一段不知目的地在哪兒,需要一些時日才能結束的行程。

就在此時,長沙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的要求,為無症狀可隔離的湖北籍游客提供集中隔離賓館,每個住處還專門配備專業醫師,很多民宿老板也積極響應,為在長沙的湖北游客提供住處,這無疑是個令人振奮、令湖北同胞倍感關懷的消息。身為一名記者,也感受到了身為媒體人傳播社會溫暖和正能量的驕傲。

疫情在前,社會力量中無謂你我,無謂利益,大家齊心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才是對抗這場重大疫情的堅實后盾,才是冷酷疫情下,最溫暖最熾熱的大愛。

“所有人都在跟時間賽跑”

湖南廣播電視台經視頻道

記者姚安然、劉潛心

姚安然正在採訪醫生

這個除夕,對於我和攝像劉潛心而言很特別,因為這是一個跟湘雅二醫院排查區的醫務人員們一同度過的節日。湘雅二醫院排查區分為清潔區、緩沖區、隔離區,當時有8位來自疫源區的人員在這裡接受醫療觀察。有沒有感染,誰也不知道,需要反復對他們進行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核酸檢測,所有人都在跟時間賽跑。

採訪最初進行得並不順利,因為缺乏合適尺寸的防護服,我們隻能有一人進入核心隔離區,近距離拍攝醫護人員在一線的珍貴工作畫面,這個風險與榮譽並存的任務落到了攝像劉潛心的身上。而我則承擔起在緩沖區、清潔區挖掘人物故事,採寫新聞特寫的責任。

在這裡我們遇到了經歷過“非典”、甲流等多次大戰役的“白衣老兵”——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文龍。豐富的抗疫經驗,讓他成為那天晚上整個排查區的“定海神針”。他年幼的女兒還不知道爸爸已經身處抗疫一線,還在電話那頭央告爸爸早點回家。在這裡我們見到了92年的新兵——頭回參加大規模防疫戰役的醫師曾瑞翔,面對鏡頭,他坦然承認自己心存恐懼,但也告訴我們:“疫情總要有人面對,我們年輕一輩不上,誰上?”在這裡,我們還“間接”認識了一群主動請纓上前線的白衣天使,護士們的排班群裡,“我來吧孩子已經送回老家”“需要人,我也可以上”……

眼前的一幕幕,讓我們的除夕夜意義非凡。

( 編輯:宋美琪   送簽:徐雅維   簽發:徐雅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