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短期的,並不會影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走勢。疫情遲早會控制住,生產經營活動終將回歸正常軌道,經濟增長仍將保持中高速水平。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疫情對經濟活動的短期影響顯著。應對疫情造成的短期沖擊,一方面要發揮宏觀調控手段,加大應急對策和逆周期調節政策的平衡,用財政金融政策熨平新冠肺炎疫情所擾動的經濟短期波動﹔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等微觀主體的支持,出台實施相關優惠和扶持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更好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充分利用財政政策調結構的利器作用,調整好內外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的平衡,同時兼顧短期與長期平衡。一是發行債券。為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爭取空間,主動擴大赤字率至可控范圍內,為將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融通協同打好基礎。當前財政收支矛盾大,且2020年以收定支,財政收入下滑,疫情防控支出增加,屬預計外的支出,為避免擠壓其他民生和穩增長支出,有必要適度擴大赤字。二是加大財政補貼力度。補貼受打擊較大的交通運輸(包括民航、公路客運、水路客運和出租汽車等)、餐飲、文旅等行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發行專項債,成立產業發展基金支持引導這些領域的投資,為實現產業長線投資、規模化投資、高質量發展提供資本支持。同時,對交通運輸、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行業的增值稅,虧損金額抵減盈利月份的金額,以降低企業所得稅。對抗疫期間取得的臨時性工作補助免征個人所得稅。三是出台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應急措施。由於中小微企業應對突發和短期風險能力較差,涉及就業面廣,要實施精准的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出台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中小微企業度過因疫情帶來的突發風險,降低經營成本,補償突發風險成本。扶持與疫情防控相關物資企業,降低生產運營和融資成本,加大防疫物資和醫藥產品供給保障力度,在勞動用工補貼、物業補貼、行業補貼等方面給予必要扶持。對參與捐贈的企業和個人行為予以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抵扣,鼓勵社會捐贈。對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衛生醫務人員提供臨時補助。四是做好基建項目復工、開工和儲備,尤其是要鋪設好社會基礎設施。對於人口流入地區的都市圈城市群進行適當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交通運輸、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投資,以刺激需求、穩定就業、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五是大力補齊醫療短板,改革醫療體制,放開市場准入,但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提高醫務人員薪酬水平和改善工作環境,提高財政支出中醫療等民生支出佔比。
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由於貨幣政策和金融體系涉及外匯、期貨、股票等市場,疫情變化會改變市場參與者預期,從而加大市場波動,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目前,經濟增速換擋與金融去杠杆等因素疊加,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經濟穩定任務重,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增加,融資難和貴、稅費重、成本上漲等問題仍然存在。這次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發展影響更大,加快相關金融改革和貨幣政策調整的緊迫性上升。一是採取刺激政策對沖經濟短期波動。多措並舉採取應對疫情沖擊經濟的宏觀貨幣政策。進行市場逆回購操作,增加市場信貸投放,增加市場流動性,對沖資本市場波動。二是適時適度降准降息,給予特殊時期還本付息延期支持,鼓勵但不強制商業銀行對部分地區下降利率,對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提供信貸支持。鼓勵保險公司暢通保險賠付流程。三是將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和居民作為重點服務對象,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加大融資支持力度。四是對受疫情影響嚴重企業到期還款困難的,予以展期或續貸。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游等行業,以及有發展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做到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對於疫情影響正常經營、遇到暫時困難的企業,下調貸款利率緩解企業壓力,並通過展期、無還本續貸、信貸重組、減免逾期利息等方式予以支持。對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療或隔離人員、疫情防控需要隔離觀察人員、參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員以及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群在信貸政策上予以適當傾斜,靈活調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個人信貸還款安排,合理延后還款期限,疫情期間因不便還款發生逾期的,不納入征信失信記錄。五是建立金融服務“綠色通道”,簡化業務流程,提高審批放款等金融服務效率。六是加大數字貨幣的試點工作。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數字貨幣。下一步,可通過數字貨幣來增加金融包容性、支付效率、支付操作系統、網絡安全。
構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在經濟領域的應急機制。加強立法,依法防疫,提高疫情防控治理能力。構建經濟領域的應急機制對沖突發事件造成的經濟沖擊,熨平經濟短期波動。一旦出現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立即啟動應急機制。例如,啟動應急財政金融政策,啟用應急財政基金,給予企業優惠政策,等等。同時,啟動戰略物資的生產、流通和統一調度制度,將民用生產能力及時轉化為戰時生產能力。例如,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醫用防護用品不足、物資跨區域調配難等,都要制定化解的預案。同時,還要強化信息公開、加強輿論監督、強化問責、獎勵抗擊疫情先進典型,引導社會資源迅速向受影響領域配置,完善各類應急體系,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編輯:徐雅維 送簽:徐雅維 簽發:徐雅維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