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凌晨3點多睡的,7點不到就醒了,腦海裡反復琢磨最近研究的模型。”趕往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搜集臨床資料的路上,李勇告訴記者,他正帶領10余人的臨床科研團隊,探索建立一套病情預測模型,幫助提升臨床治療診斷水平。
2月4日,國家(江蘇)緊急醫學救援隊派出的37人團隊抵達武漢,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勇就是其中一員。
剛來武漢時,李勇和同事們“入艙”東西湖方艙醫院。他回憶道:“有次值班時,我接診了一名50多歲的新冠肺炎患者,經詢問、診斷后得知她有慢性腎功能障礙,我馬上與有關部門溝通,兩小時內把患者送到最適合收治的醫院。”李勇說,一些送到方艙醫院的患者出現臨床表現復雜、病情急速轉危的情況,在大家的幫助下最后得到妥善治療。
疫情防控一線遇到的這些新問題,使李勇的科研熱情和責任感油然而生。他思考,針對方艙醫院這個創新收治模式,是否有創新的好辦法,能更好實現對患者的早期精准診斷、臨床症狀預警。
說干就干。值班時加強對所負責的100多名患者的觀察巡訪,與其他同事交流接診患者的特殊症狀,多方聯系相關專家進行遠程探討……由於一直待在方艙醫院,戴口罩的時間過長,李勇的耳朵一度長起膿包。“隻想快點建好模型,讓患者少受罪,讓醫護更高效。”
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正式啟用后,李勇被抽調作為專家組成員,負責處理疑難情況,科研工作也被他帶到這裡。
創新背后有仁心。在方艙醫院等收治點,包括李勇在內的醫護人員在不斷創新醫療服務,加強心理疏導,及時關切患者需求。“醫生的首要任務是救人,最大動力是讓更多患者受益。”李勇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19日 04 版)
( 編輯:宋美琪 送簽:宋美琪 簽發:白 翔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