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機關黨建資料庫>>習作共讀>>書籍>>《擺脫貧困》

連載·《擺脫貧困》

習近平: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2018年12月05日15:30
文字縮放:

 《擺脫貧困》 習近平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精神文明建設是實施脫貧致富戰略的重大內容之一。我們已經在貧困地區興起了精神文明建設之風,我們還應繼續探索建設好閩東精神文明的路子。

首先,有必要澄清下列認識問題。

一、正確認識脫貧致富和建設精神文明的關系。

社會發展史告訴人們:人類生活需求有兩個方面,即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人類為自身的生活需要從兩個方面開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即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生產活動。因此,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會進步的內在驅動力。脫貧致富從直觀上說,是貧困地區創造物質文明的實踐活動。但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決定於生產力並必須與生產力的狀況相適應,但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對生產力又有反作用。貧困地區要走上富裕的道路,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為此,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成為我們最緊迫的中心任務。我們相信,經濟的不斷發展必將為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更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條件。我們也看到由於貧困地區底子薄,自然資源短缺,經濟發展不平衡,商品經濟水平低,脫貧致富的過程將充滿艱辛和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在抓經濟工作的同時,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更好地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去戰勝艱辛和困難,通過提高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以科技扶貧加速致富的進程。可見,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過程的兩個方面。兩者相互關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那種“一手硬,一手軟”的傾向,那種認為物質文明建設是“硬勞動”,精神文明建設是“軟勞動”,重硬輕軟的做法,那種認為商品生產發展了,脫貧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的想法,都是違反辯証法的。我們脫貧致富的指導思想很明確:一方面把發展商品生產,建設社會主義經濟作為根本任務和中心工作來抓,另一方面把蕩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淨化社會風氣,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作為一項戰略目標予以重視。

二、正確分析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和現實:發揚成績,糾正失誤﹔調動積極因素,轉化消極因素。

我們有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這些年我們開展了以“五講四美三熱愛”為內容,治理“臟、亂、差”為突破口的文明禮貌活動﹔開展以“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為內容的創建文明村鎮活動,還開展了以老區革命傳統教育為先導,以“兩德”建設為重點的“愛我閩東,建我閩東”系列活動。特別是1988年以來,我們在“樹立精神文明支柱、抓精神文明細胞建設”方面,在抓精神文明建設目標責任制、軍警民學雷鋒共建精神文明方面,在抓社會治安治理、開展“掃黃打丑”“除六害”方面,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所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從整體上說,社會風氣有了好轉,但並沒有根本好轉﹔社會主義教育較為普及深入,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又沉渣泛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還相當薄弱,集體主義觀念有所淡化,還有相當多的文盲、科盲、法盲,迷信思想也在阻礙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和提高。這些都表明,我們所面臨的現實還是很嚴峻的,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在充分認識成績和問題的基礎上,我們有必要辯証地分析在今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有哪些積極因素可以調動,有哪些消極因素應予轉化。

全國上下正在形成精神文明建設健康發展的氣候,由於各級黨組織的高度重視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精神文明建設已由起步和打基礎階段過渡到全面推廣階段,我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廣大干部群眾的文明意識得到啟發和提高,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使國民經濟實力有了一定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這為精神文明的建設提供了日益豐富的物質條件﹔還有,閩東是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我們建設閩東精神文明的有利條件與積極因素。

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閩東地理條件較差,交通不便﹔農村的文化知識水准較低,小學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還有相當大的面積﹔迷信活動、宗族勢力等封建陋習也有相當的基礎﹔特別是商品經濟還未形成,經濟基礎也制約了上層建筑的發展——這些都是我們前進中的問題,都是阻礙精神文明建設的不利條件與消極因素。

三、正確處理精神文明建設中“破”與“立”的關系。

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立”與“破”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須進行正面教育和宣傳,也就是採用“立”的手段。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社會主義意識不可能在工人運動中自發地產生,這種意識隻能從外部灌輸進去。我們所講的灌輸,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宣傳群眾、武裝群眾、教育群眾。通過一系列艱苦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扎根於人民群眾心中。這就是“立”。可以說,“立”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當然,僅有“立”還是不夠的,封建主義的東西,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東西,你不打,它就不倒。這就需要“破”——通過批判,揭露假、惡、丑,使它們失去人心、失去市場。讓人們在思想認識上自覺地抵制這些東西的侵入。同時,還要採取有力的手段,運用法制、行政的手段,堅持打擊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的東西,持久、深入地開展掃黃打丑斗爭。

總之,“立”和“破”,都是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相輔相成,殊途同歸。如果我們對聚眾賭博、封建迷信、賣淫嫖娼熟視無睹,不去打擊,那麼還有什麼“崗位學雷鋒、行業樹新風”可言?如果我們以為靠幾次打丑掃黃就可以高枕無憂,那麼,在人民群眾的思想還沒有得到普遍提高,缺乏自覺抵制力的情況下,丑惡現象的死灰復燃是隨時可能發生的。

我們要建設具有閩東特色的精神文明,就需要立足於閩東的實際,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建設貫穿於脫貧致富的整個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的社會意識、思想觀念和科學文化知識無不來源於社會實踐。因此,脫貧致富的實踐過程不但是我們改造客觀世界、建設物質文明的過程,也是我們改造主觀世界、建設精神文明的過程。

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閩東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我們應該把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提高閩東人民的精神素質統一起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以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以公有制為主體、按勞分配為主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從根本上否定了資產階級以榨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為前提的“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念,而這種價值觀念正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罪惡的根源。社會主義的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主人,這種主人翁地位決定了勞動者之間的平等互助的同志式關系。新的價值觀念的主體是: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必須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因此,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對於新時代文明和道德的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但是,這並不等於說,隻要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發展了,我們不能劃這個等號。二者的關系不是必然的關系——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只是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和可能。商品經濟畢竟有其固有的一些消極屬性,資產階級極端利己主義的價值觀念還不時地在毒化人們的心靈,拜金主義還會在一些人的頭腦中膨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商品拜物教。因此,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同時,毋忘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的培養和道德素質的修養。我們必須有意識地促使人們在商品經濟活動中逐步地認識商品生產的規律,學習和掌握商品生產經營的知識,逐步形成與現代生產和生活需要相適應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生活方式。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脫貧致富的主導力量。我們應當有意識地增強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力量,以不斷培養人們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在城鎮,我們要完善企業的承包制,增強鄉村兩級的集體經濟。應該讓人們親身體會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優越性,感受到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休戚與共的關系,從而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的責任感和信心——這對道德的進步、思想覺悟的提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科學技術是脫貧致富的關鍵。我們應當有意識地在推進科學技術進步的進程中,不斷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建立在科學技術進步基礎之上的生產實踐,是人們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最廣闊的課堂。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可有效地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在農村,我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也必須通過科技興農的活動,給掃盲以動力和壓力。應當強調的是,科學既要用於生產,又要用於精神生活。特別是在農村,要把科學技術進步同社會主義教育結合起來,促進農村全面發展。

移風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脫貧致富的必要條件。我們應當有意識地從政策上規范人們的行為,引導人們把生活建立在文明健康的共產主義道德軌道上來。文明禮貌、愛護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維護社會治安、尊重他人、潔身自好、尊老愛幼等等都是文明社會所不可缺少的。我們切不可物質上脫貧了,精神上卻愚昧了。我們需要的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在農村有些地方致富以后就大興土木修廟建墳,求神拜佛,這很值得我們深思。

老區革命精神是脫貧致富的強大精神支柱,我們要大力弘揚這種精神。閩東的老區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輝煌歷史。無數先烈留給我們用之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老區的革命傳統,是閩東精神文明建設的精神優勢。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結合閩東的革命歷史和傳統,進行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其條件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我們要在脫貧致富的事業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繼承老區革命傳統,發揚老區革命精神,每一個人都要“愛中國共產黨、愛社會主義、艱苦奮斗、滴水穿石、銳意進取、無私奉獻”。

精神文明作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積極成果的總和,標志著精神生產的發展水平,也必然滲透在整個貧困地區物質文明建設中,體現在脫貧致富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觸角愈變愈廣,覆蓋面愈來愈寬。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是現代文明與歷史和現實中存在著的精神愚昧相決裂的過程,隨著這一過程向縱深推移,必將遇到新的阻力,激化各種矛盾。扶正去邪、去偽存真、懲惡揚善、褒美貶丑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不能指望一夜之間就會發生突變和飛躍,特別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如同積跬步而至千裡、積小流而成江河,必須日積月累才能有收獲。所以,精神文明建設又必將是“滴水穿石”的一種過程。基於上述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我們必須在建設好貧困地區精神文明建設這個問題上,肯花大力氣,能夠打持久戰,善於採取好辦法。

我們的領導干部不但要當好指揮員,還必須當好戰斗員。考核領導干部的政績,不但要看他們怎樣抓好物質文明建設,還要看他們怎樣抓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應當強調的是,領導干部應率先垂范。廣大干部群眾不但要看你講些什麼,還要看你做些什麼。如果一個領導干部在台上講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在台下卻對西方的多黨制津津樂道﹔在台上講要為政清廉,在台下卻索禮受賄,大吃大喝,正如群眾所諷刺的“台上他講,台下講他”,那還有什麼人能相信他。

走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我們必須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加精神文明建設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對工人、農民、戰士、知識分子、青年學生、機關干部、少年兒童,應當針對他們的年齡特點、職業特點,開展為他們所歡迎的各種活動。比如:軍民共建、警民共建、評選精神文明標兵、評選五好家庭、評選文明街道、文明單位、文明村鎮等活動。精神文明建設不是哪一部門、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黨全民共同的事業。組織活動要立足於多辦使群眾滿意和高興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讓群眾厭煩的花架子,徒增群眾的負擔。應尊重群眾的意願,積極引導他們參與,而不是硬性地要群眾干這干那。

要抓重點帶一般,樹典型推全面。唯物辯証法主張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這就要求我們提高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藝術和工作水平,在事物發展的復雜過程中,既抓住主流,又注意支流﹔既突出重點,又照顧一般﹔既樹立典型,又帶動面上。把這一方法加以運用,有助於提高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藝術和工作水平。這幾年閩東已有了不少典型,受國家、省地縣表彰的文明村鎮有178個,受地縣表彰的五好家庭有8萬個,受地區表彰的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分子有195個,我們還要繼續樹典型,以此來帶動抓“細胞”。城鄉基層單位和千千萬萬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樹典型、抓重點就是要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普及到城鄉、落實到基層。“細胞”優化了,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就會提高。抓“細胞”,反過來又有利於樹更多、更好的典型。

 

( 編輯:皮博   送簽:皮博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