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機關黨建資料庫>>習作共讀>>書籍>>《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

《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詩文引用篇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干部學習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8年12月05日15:06
文字縮放:

領導干部學習不學習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本領大小也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事情。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2013 年3 月1 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 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出自《荀子·大略》第二十七篇。原文為:“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無益而厚受之,竊也。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習近平在講話中引用“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強調領導干部加強學習的重要性。

荀子是戰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既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又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是戰國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據考証,《大略》是荀子的學生摘錄和整理荀子的言論匯集而成,因為內容龐雜,涉及面廣,“皆略舉其要,不可以一事名篇,故總謂之《大略》也。”《大略》被譽為《荀子》中的“論語”。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是說有學問的人不一定都要去做官,但為官者必須要努力學習。此語令人想到中國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其實“學而優則仕”出自荀子的祖師爺孔子的高足子夏之口,原話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但后世尤其是科舉制出現之后,大多數中國人從功利主義出發,直接將其省略為“學而優則仕”,進而望文生義地將其曲解為“讀書做官論”。其實這裡的“優”,並非我們通常理解的“優秀、好”的意思,而是“有余力”之意。所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應該是:“做官還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這句話是對孔子教育方針和辦學目標的高度概括,體現了孔子強烈的入世精神。這裡所謂的“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問,還有道德修養。在孔子看來,個人的學問修養是“出仕”的基礎,因而,為官從政者,有精力和時間,就應該潛心學習,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而個人的知識學問及道德修養達到有余力的情況下,則可為官從政。

由此可見,荀子和孔子一樣,強調的都是“學”是“仕”的前提和基礎。為官從政不是為學的唯一目標,但是為官者卻不能自以為達到了目的就停止“為學”,反而要繼續學習、提高修養,方可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如果才學不勝而享厚俸,則無異於行騙盜竊。

創建於1933 年的中央黨校,是培養中國共產黨中高級領導干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干部的最高學府。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 周年慶祝大會上以“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來勉勵領導干部,很有深意。

在如今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速度前所未有,不但“外行”很難領導內行,即使是“內行”也需要終身學習方可跟上時代步伐,如果僅滿足於原有的知識積累,將很快被時代所淘汰。

這裡,我們不能把“學習”狹義地理解為學習知識,而應該廣義地理解為全面提高自身修養。因為一個人精神上的空虛,比知識的欠缺更加可怕,他在面對社會上的種種負面誘惑時,將缺乏抵擋誘惑的定力。如果說個人的知識修養水平將影響其個人的前途命運,那麼廣大領導干部的知識修養水平將影響到整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這也就是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時,將“學習型”放在首位的原因。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授權連載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編輯:皮博   送簽:皮博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