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機關黨建資料庫>>習作共讀>>書籍>>《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

受權發布:《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六)

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8年12月05日13:44
文字縮放: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站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我們深刻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准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點任務,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和推動經濟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為幫助廣大干部群眾學習、理解、掌握習近平同志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了《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本書內容,摘自習近平同志二○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二○一六年三月十日期間的講話、談話、演講、賀信、指示等一百三十多篇重要文獻,分七個專題,共計三百三十二段論述。其中部分論述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麼幸福可言。

——《在海南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3年4月10日)

今年以來,我國霧霾天氣、一些地區飲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屬含量過高等嚴重污染問題集中暴露,社會反映強烈。經過三十多年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進入了高強度頻發階段。這既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社會和政治問題。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關於一季度經濟形勢的講話》(2013年4月25日)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眾多。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就把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多年來,我們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從目前情況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今年以來,全國大范圍長時間的霧霾污染天氣,影響幾億人口,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從大的方面統籌謀劃、搞好頂層設計,首先要把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設計好。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統籌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主體功能區戰略,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必須堅定不移加快實施。要嚴格實施環境功能區劃,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生態紅線的觀念一定要牢固樹立起來。我們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非採取最嚴厲的措施不可,不然不僅生態環境惡化的總態勢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扭轉,而且我們設想的其他生態環境發展目標也難以實現。要精心研究和論証,究竟哪些要列入生態紅線,如何從制度上保障生態紅線,把良好生態系統盡可能保護起來。列入后全黨全國就要一體遵行,決不能逾越。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在保護生態環境問題上尤其要確立這個觀點。大部分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原因是來自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澤而漁,最后必然是什麼魚也沒有了。因此,必須從資源使用這個源頭抓起。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擴大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高度關注,可以說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必然會不斷凸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環境問題往往最容易引起群眾不滿,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所以,環境保護和治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著力推進顆粒物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金屬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集中力量優先解決好細顆粒物(PM2.5)、飲用水、土壤、重金屬、化學品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我看,我們一定要徹底轉變觀念,就是再也不能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態環境指標很差,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表面成績再好看也不行,不說一票否決,但這一票一定要佔很大的權重。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我這裡說的主要是對領導干部的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真抓就要這樣抓,否則就會流於形式。不能把一個地方環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還照當,不負任何責任。組織部門、綜合經濟部門、統計部門、監察部門等都要把這個事情落實好。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從制度上來說,我們要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強化制度約束作用。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要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海洋開發總布局之中,堅持開發和保護並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並舉,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洋自然再生產能力。要建立入海污染總量控制制度,從源頭上有效控制陸源污染物入海排放。要完善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堅決把好環評關口,杜絕嚴重損害海洋環境的項目上馬。要盡快制定海岸線保護利用規劃,從嚴控制圍填海項目,保護濱海濕地,嚴肅查處邊申請、邊審批、邊施工的“三邊工程”以及化整為零、越權審批的做法。要加快建立海洋生態補償和生態損害賠償制度,開展海洋修復工程,推進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完善海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機制。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7月30日)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中國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必須要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中國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的答問(2013年9月7日),《人民日報》2013年9月8日

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統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內在要求。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2013年11月9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507頁

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隻管種樹、治水的隻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由一個部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2013年11月9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507頁

城市規劃建設的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對自然的影響,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統。為什麼這麼多城市缺水?一個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給佔用了,切斷了自然的水循環,雨水來了,隻能當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許多城市提出生態城市口號,但思路卻是大樹進城、開山造地、人造景觀、填湖填海等。這不是建設生態文明,而是破壞自然生態。對搞“假生態”、不計成本追求任期內視覺效果變化的地方干部要提出警戒。

——《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2月12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603頁

我國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紅燈,高分貝的警訊已經發出,部分區域已出現水危機。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環境之危、民族存續之危。水已經成為了我國嚴重短缺的產品,成了制約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成了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嚴重安全問題。一則廣告詞說“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的眼淚”,我們絕對不能讓這種現象發生。全黨要大力增強水憂患意識、水危機意識,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3月14日)

堅持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的原則。這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思想。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不要試圖征服老天爺。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3月14日)

我們正處於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對水的需求還沒達到峰值,但面對水安全的嚴峻形勢,發展經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包括推進農業現代化,都必須樹立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的原則。“有多少湯泡多少饃”。要加強需求管理,把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貫徹落實到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中。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3月14日)

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這是我國能源發展的國策,基本要求可以概括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四個革命”,就是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一個合作”就是加強全方位國際合作。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6月13日)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朝著藍天淨水的目標不斷前進。這是利國利民利子孫后代的一項重要工作,決不能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挂空擋。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2月9日)

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轉方式、調結構、上台階的重要內容。經濟要上台階,生態文明也要上台階。我們要下定決心,實現我們對人民的承諾。

——在江蘇調研時的講話(2014年12月13日、14日),《人民日報》2014年12月15日

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在雲南考察工作時的講話(2015年1月19日-21日),《人民日報》2015年1月22日

植樹造林是實現天藍、地綠、水淨的重要途徑,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要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植樹造林,努力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

——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的講話(2015年4月3日),《人民日報》2015年4月4日

要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在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的講話(2015年5月27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9日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必須採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實干才能見效。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就是一項硬措施。這就是說,既要控制總量,也要控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的強度。這項工作做好了,既能節約能源和水土資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綠色水平。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2015年10月26日),《求是》雜志2015年第22期

“十一五”規劃首次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十二五”規劃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現在看,這樣做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根據當前資源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在繼續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耗強度雙控的基礎上,水資源和建設用地也要實施總量和強度雙控,作為約束性指標,建立目標責任制,合理分解落實。要研究建立雙控的市場化機制,建立預算管理制度、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場手段實現雙控目標。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2015年10月26日),《求是》雜志2015年第22期

經過長期發展,我國耕地開發利用強度過大,一些地方地力嚴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嚴重超採、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當前,國內糧食庫存增加較多,倉儲補貼負擔較重。同時,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走低,國內外市場糧價倒挂明顯。利用現階段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寬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於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於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2015年10月26日),《求是》雜志2015年第22期

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是“十三五”時期必須高度重視並切實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現行以塊為主的地方環保管理體制,使一些地方重發展輕環保、干預環保監測監察執法,使環保責任難以落實,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大量存在。綜合起來,現行環保體制存在四個突出問題:一是難以落實對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監督責任,二是難以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對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干預,三是難以適應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的新要求,四是難以規范和加強地方環保機構隊伍建設。

建議稿提出的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級環保部門直接管理市(地)縣的監測監察機構,承擔其人員和工作經費,市(地)級環保局實行以省級環保廳(局)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縣級環保局不再單設而是作為市(地)級環保局的派出機構。這是對我國環保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有利於增強環境執法的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這項改革要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開,力爭“十三五”時期完成改革任務。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2015年10月26日),《求是》雜志2015年第22期

在三十多年持續快速發展中,我國農產品、工業品、服務產品的生產能力迅速擴大,但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卻在減弱,一些地方生態環境還在惡化。這就要求我們盡力補上生態文明建設這塊短板,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落實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節選)》(2015年10月29日),《求是》雜志2016年第1期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來,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內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於二〇三〇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實現,二〇三〇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二〇〇五年下降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六十五,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百分之二十左右,森林蓄積量比二〇〇五年增加四十五億立方米左右。雖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有信心和決心實現我們的承諾。

——《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2015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5年12月1日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1月5日),《人民日報》2016年1月8日

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要在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的前提下,依托長江水道,統籌岸上水上,正確處理防洪、通航、發電的矛盾,自覺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真正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

——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1月5日),《人民日報》2016年1月8日

各級領導干部對保護生態環境務必堅定信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決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要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6年3月10日),《人民日報》2016年3月11日

( 編輯:皮博   送簽:皮博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