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除了勇敢面對,我們別無選擇

吳俊

2020年09月28日10:18

導讀:今年“入梅”之后,安徽省連續遭遇多輪強降雨,降雨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廣,汛情發展之迅速,熱點事件之多,均超過了所有人預料。新安江、長江、巢湖、淮河全線“報警”,也讓安徽成了全國受災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在這場與洪水的殊死搏斗中,總台原央視安徽記者站的黨員們迎洪而上,用及時准確的抗洪報道,書寫了一張張合格的新聞輿論答卷,回答了總台人如何切實增強“四力”,忠實履行新聞工作者職責使命的時代命題。

自投入汛情報道以來,父親每天早晚都會給我打個電話,千篇一律的是“你在哪兒,注意安全”,“有危險,就趕快跑”。我除了如實告訴父親我的位置,最后一定會再加一句,“沒你想的那麼危險,放心。”

7月17日,父親破天荒地在上午11點多打來電話。當時,我在安徽馬鞍山當涂縣,因為山洪暴發,我和攝像被困在了一個高速公路收費站。大雨傾盆,手機進水根本聽不到聲音,我把電話挂斷,回了一條“稍后回電”的信息。

等到洪水退去,已是下午1點,我給父親回了電話,讓我出乎意料的是,他居然不僅知道我的位置,而且還了解我遭遇了山洪。原來,父親為了掌握我的行蹤,居然自己注冊了應用商店賬號,下載了央視新聞客戶端,還學會了看直播。而我當天剛發了一條山洪暴發的新媒體消息,就被父親“監控”到我遭遇了什麼。

記者被困於突發山洪的當涂縣收費站

我一邊調侃感謝他如此支持總台新媒體事業發展,一邊告訴他:如果真有危險,我會抱著收費站的柱子,不會被沖跑,沒你想的那麼危險,請放心吧!其實,危不危險,隻有在場的人知道。第一次面對山洪,我心裡也很害怕,不知道洪水會不會越來越大,所站的收費站台階夠不夠高,抱住柱子是不是真的不會被沖走……但作為一名黨員,除了勇敢面對,我別無選擇。而我更沒敢告訴父親的是,這份危險還是“自找的!”

因為汛情報道,不能被動地追著雨走、追著險情走,有時必須提前預判,迎洪而上。所以,看雲圖成了一項新技能。遭遇山洪,算是不期而遇,但是根據雲圖找到暴雨中心,則是計劃之中。當天,當涂國家氣象觀測站9點到10點,一小時降雨量65.4毫米,位於全國同時段降雨量首位,也証明我的預判是正確的。雖然身處險境,但是我們也拍攝到了最直觀的山洪暴發現場,同時抓住了群眾疏散等主要新聞。

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是薄弱的,汛情發展太快了,被長江、淮河貫穿全境的安徽自南向北汛情告急。黃山歙縣遭洪澇災害,高考被迫延期!長江干流安徽段全線超警戒水位!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超歷史最高水位!合肥單日降雨量打破歷史極值,合肥、安慶、六安、銅陵等地水患嚴重!淮河發布洪水紅色預警,啟動蓄洪區!安徽全省20余條河流超過保証水位,數百座水庫超汛限水位!……

安徽的防汛面臨“兩線多點作戰”的困難,而我們的新聞報道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在我身邊,每一名記者,特別是黨員,鉚足一股勁是單打獨斗的特種兵,擰成一股繩是戰無不勝的尖刀連。記者李屹,站裡唯一的女黨員,從安徽蕪湖到宣城,再到馬鞍山,哪裡有險情,她就奔向哪裡。她和武警戰士一起跑步進村趕赴大堤,絲毫看不出女性的柔弱。黨員張騰飛,先后輾轉池州、安慶、樅陽等地,持續直播報道江心洲、菜子湖萬畝大圩等重要江堤圩堤抗洪搶險情況,一周完成大屏直播連線28場,新媒體直播7場。此后,他克服重重困難,又挺進六安市固鎮鎮,報道當地政府如何轉移被洪水圍困的1萬多名群眾。黨支部書記、站長彭德全,一線指揮,沖鋒在前,走遍了沿江險情最重的地方,了解汛情發展的最新進展,為記者報道提供第一手資料,為汛情報道排兵布局掌握最新信息。7月7日,安徽黟縣﹔7月11日,安徽蚌埠﹔7月14日,安徽馬鞍山﹔7月19日,安徽合肥……翻看這段時間我的防汛報道足跡,橫跨了新安江、淮河、長江、巢湖流域,而站內的每位黨員也都是如此,日夜兼程,馬不停蹄,連續作戰,雖然倍感疲憊,但是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汛情的發展沒有給任何人喘息的機會,“尖刀連”的第一場攻堅戰,打響在7月19日這天。我剛剛結束合肥內澇的直播,渾身濕透,但站長的電話很緊急:“換身衣服立刻出發,趕往王家壩。”

記者在合肥報道城市內澇

時隔13年再次開閘進洪,啟用蒙窪蓄洪區,王家壩必定成為新聞焦點。黨支部書記彭德全帶隊,14人的報道團隊不到一小時組建完畢,大家從各自堅守多日的防汛一線,又連夜趕往王家壩。一夜無眠,為接下來開閘后的報道分配任務,每個人都行程滿滿,但各有側重,互不沖突。從開閘到閉閘的重要節點,從生活保障到巡堤查險,從動態直播到新聞特寫,從大小屏配合報道到各頻道各欄目的接續報道,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大家各自領命,一場新聞報道戰就這樣悄然打響。開閘到閉閘,歷時76小時28分鐘,我和其他同事堅守在蒙窪蓄洪區180.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寸步不離。記者任譞是站內的入黨積極分子,而我是她的培養聯系人,我們主動請纓,通宵接力值守王家壩閘,重要節點第一時間通過大小屏呈現。記者王寧,去青海支援了一個月,顧不上休息,剛下高原又上防汛一線。除了身邊的這些榜樣,在王家壩,我見到最多的是大堤上一面面鮮紅的黨旗,有黨旗的地方就有黨員突擊隊,24小時巡堤查險,用當地群眾的話來說,黨旗背后就是一份信任、一份責任。在蓄洪區內的131個庄台上,131名黨政干部奔赴庄台,與群眾同吃同住,了解他們的生活困難和需求。每個庄台還建立了臨時黨支部,讓黨旗在防汛救災一線高高飄揚,筑牢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堤壩”。

在蓄洪區採訪的這70多個小時,讓我明白,新聞報道不僅是記錄傳播的過程,也是採訪對象感染我的過程,這大概就是新聞的反哺作用,也是記者這份職業最有魅力的地方。在這場高強度的抗洪報道實戰中,我不僅提升了自身業務素養,更體會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諄諄教誨、殷殷期待。

回溯這段抗洪報道,我既體驗了在渾濁冰涼洪水中的蹣跚前行,也感受了大堤上壘沙袋與洪水面對面對抗的驚心動魄﹔我既為軍民合力、干群一心的精神所感動,為攻堅克難、眾志成城的景象所鼓舞,也為身邊每一位黨員同事連續奮戰、堅守初心的榜樣力量所震撼。

(來源:總台之聲公眾號)

(責編:馮愛齡、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