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本網專題 >> “十四五”揚帆啟航——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媒體評論

數字化轉型:“十四五”國企改革和發展的“新基建”

英諾森
來源:中國網2020年10月30日09:21
文字縮放:

未來幾年,在宏觀經濟承壓、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的格局下,企業經營與發展將面臨多重挑戰,對企業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隻有將自身業務與信息技術緊密融合,才能從容應對挑戰、穩步實現其戰略目標。

數字化能力是國企轉型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每個大型企業都應形成自身的企業架構模型,並根據企業戰略推進與業務變革進行持續調整和優化。信息化系統的建設與運行都應該在企業架構的指導下進行。這樣,決策者很容易了解全盤狀態,執行者能夠清晰執行每一個階段的計劃,使用者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

每一次的企業變革,都可以在企業架構體系種得到很好的執行:先是業務架構的調整,然后是應用架構的改變,再次是數據架構的變化,最終判斷技術架構是否需要重構。數字化能力可以應用在這裡的每一個環節並發揮巨大的作用。

以電力市場建設為例,信息化技術可以使管理者清楚地掌握機組運行狀態並對發電能力做出精准的預測,借助物聯網等技術可以對需求側的負荷進行細致分析,應用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來研究競爭態勢並構建合適的競爭策略。工業互聯網、邊緣計算等相關技術都有機會幫助企業進一步挖掘潛力以及實現卓越運營。

大部分的能源集團都已經制定了清晰的遠景規劃,在朝著清潔能源、綜合能源、智慧能源的方向前進,在開發先進的能源技術、供應清潔低碳的綠色能源、以及構建智慧的能源生態系統等方面逐步落實各項戰略舉措。這幾個方面的戰略舉措都離不開數字化能力的支撐。

從數字化的視角看資產的生命周期,可以拆分為:技術研發及數字化電廠設計、基於BIM模型的工程建設管理、智能化的運行與控制和調度、物資供應鏈管理、精益化的成本核算、燃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這裡的核心是電廠的數字化模型,即“數字孿生”,每一個物理電廠都會對應一個數字化模型。電廠的整個生命周期管理,都可以被看作是以“數字化電廠”為核心的各種流程運作。傳統的信息化建設模式大多以流程管理來驅動,很容易局限在某個職能或者某塊單獨的業務,難以做到基於全局架構的系統部署和功能設計。

對於大型的能源集團而言,要充分發揮能源從生產到消費的全價值鏈的綜合能力,必須依賴數字化的能力實現基於產業鏈的運營。例如:在電力的供給側,一個可以管理多電廠、多類型能源的信息化平台可以支持以“低碳”為目標的能源生產、供給以及區域調度優化等。這個概念叫虛擬電廠,把可以聯合/集中管理多種類型能源打包在一起管理,虛擬成一個電廠對外提供服務,從而實現內部的運行最優化。在需求側,應綜合設計並實現包含用戶服務、負荷預測、儲能管理以及配網管理等功能為一體的營銷平台。在交易環節,可以將用戶需求和電廠生產聯動起來,結合市場分析,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准確、智能、高效的競爭策略模擬與制定。

當前,企業的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80后90后乃至更加年輕的員工隊伍逐步成為企業的核心力量。隨著大量的信息化系統以及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知識結構更新快、學習能力強的年輕員工在工作中的優勢會更加明顯,且進一步促進信息化技術的快速和高效應用。二是機器人逐步從概念走向現實。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一些簡易枯燥、高強度的工作將首先被機器人所取代。

目前已經在工業領域應用的機器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硬件的機器人,主要用來處理巡視、檢測等工作﹔另一類是以軟件腳本體現的機器人,運行在電腦或者移動終端上,主要替代員工來處理一些重復的數據錄入、核對等工作以及執行一些固定任務,比如:客服機器人、財務機器人等。數字化員工就是指后一類的機器人,具體的體現是一個或者一組計算機的腳本程序,按照一定規則自動化地執行工作。

這種混合勞動力的結構將有機會幫助國企快速提升運營效率,然而對混合勞動力的管理是一項極具創新的工作,從模式設計到應用落地都充滿挑戰,對組織分工、團隊管理和信息系統的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

長期以來,應用在經營管理層面與生產運行層面的信息系統之間很少有業務協同和數據集成。工業互聯網的出現,使得經營管理和生產運行的協同更加便利,以設備運行的實時數據來優化經營效率和決策模型,以業務經營指標來指導生產運行,支持設備與設備的對話,減少信息的失真,工業互聯網的這些特點將逐步影響並改變企業的經營流程。

工業互聯網在過去幾年得到了迅猛發展,但也存在“調子高、收效小”的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驅動要素不明確。每個工廠都有非常多的設備,如果要把每個設備都接入並且管理起來,那麼工業互聯網的建設成本就會很高,很難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所以,以提升業務經營質量為導向,來驅動工業互聯網的建設,把技術創新充分融合到企業的經營活動領域,讓每一項投資都產生相應的回報,這是工業互聯網建設的一個方向。

為了應對多重業務挑戰,建議國企的數字化能力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去發展:建立一個清晰的企業架構(EA),承接戰略,且與經營管理相匹配,做好架構管控﹔資產價值鏈(資產全生命周期)和能源價值鏈(能源全過程)是兩條業務主線﹔數據是關鍵,企業應該建立管理和運用數據的能力,尤其是數據的運用能力﹔建設並豐富工業互聯網平台的內容,實現業務經營與設備運行的協同。

總而言之,未來的數字化建設主線就是以數據為載體,把人(混合勞動力)和物(物資、資產/設備、能源/產品)以及業務流程連接起來,使得公司的運營更加智能化。

從全球范圍來看,企業的大規模成體系的信息化建設已經走過40多年的歷程,國內的信息化建設也有了超過30年的實踐經驗,大部分企業對信息化的價值已經有非常清晰的認知,企業的管理體系不斷豐富,新技術的應用與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因此,在十四五期間,數字化轉型將進一步支撐企業的戰略落地,數字化的綜合能力也將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 編輯:馮愛齡   送簽:馮愛齡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