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本網專題>>“十四五”揚帆啟航——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部委之聲

周樹春:把握好闡釋好中國現代化新征程的發展大邏輯

周樹春
2020年11月20日16:20
文字縮放:

近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作出重大工作部署。“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也面臨著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也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

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周樹春認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之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預示著中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也將進入一個新的重要階段。我們要深刻認識中國發展進步的大方向,准確把握中國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大邏輯,深入揭示新時代中國發展藍圖對中國和世界發展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面向世界講好中國“十四五”和“二〇三五”故事。

如何理解中國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發展邏輯?

1、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歷史邏輯。“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我國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判斷,體現了我們黨牢牢掌握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歷史主動性的高度自覺,意味著我國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

2、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理論邏輯。新發展理念引領著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前進道路,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指南,標識著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發展的大方向和總目標﹔

3、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邏輯。新發展格局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塑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的整體性重大戰略部署,指明了中國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謀求發展、實現發展的戰略方向,也必然帶來事關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全文如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之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預示著中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也將進入一個新的重要階段。全會審議通過的規劃《建議》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未來的遠見卓識和繼往開來的歷史擔當,指明了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發展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戰略舉措。我們要深刻認識中國發展進步的大方向,准確把握中國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大邏輯,深入揭示新時代中國發展藍圖對中國和世界發展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面向世界講好中國“十四五”和“二〇三五”故事。

一、歷史邏輯:進入新發展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8月24日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就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我國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判斷,體現了我們黨牢牢掌握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歷史主動性的高度自覺。這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我們要把握好“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和歷史定位,揭示好這一重大歷史步伐的歷史意義:

1.“兩個大局”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我國發展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期,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講好中國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故事,我們要把胸懷民族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變局作為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一方面,隨著“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勝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復興偉大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

另一方面,我國改革發展處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重要關頭,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關鍵時刻。特別是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劇世界格局演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增強,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必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必須做好長期應對風險挑戰的准備。

但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夢想的的前進步伐。黨中央提出的規劃《建議》就是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既堅定信心、又保持憂患,“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在一個深刻變化的世界中謀求新的發展進步的“中國策”。

2.“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勝利在望,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 今天的中國站在了“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回首過往,從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提出“小康社會”戰略構想,到進入新世紀后進一步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特別是“十三五”時期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將如期實現。這標志著中國將為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畫上句號。

展望未來,“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以“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台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可以預見,未來5到15年將是中華民族從“小康社會”向“美好社會”實現新的跨越的重要歷史階段。

3.“兩大奇跡”的新篇章。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幾十年走過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不僅創造了世界近現代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發展奇跡,也造就了對國家未來發展具有長遠和根本意義的獨特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開啟新征程,中國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跡”的新篇章。

首先,中國今天的發展基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實。不僅經濟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躍上了大台階,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站上一萬美元,佔全球經濟比重提升到16%以上,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持續超過30%,而且形成了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有著1億市場主體、1.7億各類人才和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

同時,中國經濟潛力足、活力強、韌性大、回旋空間大,區域差異化程度高,國內市場梯度明顯,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0%以下,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享受型”轉變,持續增長有后勁。特別是今年以來防控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中國經濟社會恢復走在全球前列,也是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不僅為世界抗擊疫情沖擊作出重要貢獻,也為提升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奠定了新的地位。

雖然在未來一段時間要“開頂風船”、“走上坡路”,但中國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更強大的經濟實力、創新活力和抗風險能力,完全有條件在現代化新征程中創造“高質量發展”新奇跡和“長治久安”新奇跡。

二、理論邏輯:貫徹新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在當代中國的重大創新,既是針對當今中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的戰略指引、科學指引,也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化和升華。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踐行新發展理念就要進一步解決好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全會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引領著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前進道路,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指南,標識著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發展的大方向和總目標:

1.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為什麼發展”、“為什麼人發展”,是發展的根本問題。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議程更加重要的位置,是五中全會精神和規劃《建議》安排的一個重要特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建議》說明中指出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建議》在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這在黨的全會文件中是第一次。把“人民”二字更加鮮明地寫在中國的發展旗幟上,更加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預示著中國在實現“共享發展”的道路必將實現新的歷史性進展。這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現實要求,更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方向和價值定向。

2.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規劃《建議》把“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主要目標,把“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一項重點任務。這展現了中國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高舉“可持續發展旗幟”的發展姿態和發展形象,也標志著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論述中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為了解決中國當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也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議》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包括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習近平主席在不久前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上宣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根據規劃《建議》,中國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可以預見,作為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將繼續走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前沿,中國走生態文明之路實現現代化對世界的影響和貢獻將是空前巨大的。

3.實現“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無疑,“創新發展”在“十四五”時期和今后更長一段時間,對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具有特殊而緊迫的戰略意義。規劃《建議》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這既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體現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也反映出對現階段中國發展的現實考量和科學判斷。

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本身來看,“要素驅動”經濟增長的“外延型”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必須轉向“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動力”問題至關重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既是世界現代化建設的普遍規律,也是我國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現實結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進一步實施創新驅動,是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而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深化的背景下,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特別是美國政府當局等政治勢力逆世界發展大勢而動,推行“經濟霸凌”主義,試圖推動“科技脫鉤”、“產業脫鉤”和更大范圍的“全面脫鉤”。中國必須把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作為“辦好自己的事”的重要內容,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科技能力建設上台階,將此作為中國經濟從“量大”轉向“質強”的必由之路,作為抵御風險挑戰、維護國家發展安全、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有力保障。

三、實踐邏輯:構建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針對我國發展階段性變化特別是發展環境條件深刻變化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塑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的整體性重大戰略部署,指明了中國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謀求發展、實現發展的戰略方向,也必然帶來事關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1.順應發展規律發展要求的新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啻為中國的“大國經濟宣言”。首先,強大的國內循環是大國經濟的共同特征,強化國內循環也是大國經濟“由大到強”的普遍規律。隻有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才能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進而帶動國際經濟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必然要求國內供給、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對經濟循環的強大支撐。

特別是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更是在全球發展醞釀新變局的時代背景下保持發展、促進發展、實現新發展的歷史必然。同時,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貫徹新發展理念取得重要成果,構建這樣的發展格局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基礎和條件。自新世紀第一個十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再平衡”不斷取得進展,外貿依存度持續下降。

黨的十八大以來,始終強調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近年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過100%,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國內大循環的動能顯著增強,可以確信:

一方面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立足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讓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

另一方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內外循環雙輪驅動,中國經濟必將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的戰略任務必將取得新進展,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必將走向新境界。

2.堅持改革發展開放發展的新格局。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十四五”時期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整個歷史進程,必然以改革創新、開放創新為根本動力和重要動力。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關鍵。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更具勇氣和實效的改革舉措破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發展新活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讓一切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在世界發展格局加速演變的時代背景下,更是中國在新一輪全球經濟博弈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強大競爭優勢,“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一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法寶必將進一步發揚光大。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建議》指明,“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表示,中國致力於推進合作共贏的共同開放、合作共擔的共同開放、合作共治的共同開放﹔要建設開放新高地、促進外貿創新發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和深化雙邊、多邊、區域合作,彰顯了中國作為新型開放大國的國家形象和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國家意志。一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體現負責任大國時代擔當的中國,必將為歷史轉折期的世界發展作出新的歷史性貢獻。(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日報社總編輯)

(來源:中國日報網)

( 編輯:馮愛齡   送簽:馮愛齡   簽發:馮愛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