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一百多年前,有這樣一本雜志,它的誕生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發端,它比較早地系統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在它的編輯部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最早的組織(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它就是《新青年》。讓我們一起走近《新青年》,重溫那段激蕩人心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百年往事。
《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封面和目錄。
上世紀初,辛亥革命失敗和北洋軍閥黑暗統治的建立,使人們陷入深深的絕望、苦悶和彷徨之中。中國的出路是什麼?中國怎麼辦?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總結辛亥革命以來的經驗教訓,積極尋找救國救民良策。1915年9月, 參加過辛亥革命的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他在《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發表《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中宣稱:“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變古之道,而使人心社會劃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權說,一曰生物進化論,一曰社會主義,是也。”當然,陳獨秀這裡所提到的社會主義,是指聖西門、傅立葉的學說,並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1916年9月,自第2卷第1號開始,《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1917年1月,陳獨秀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邀請,出任北大文科學長。因此,《新青年》編輯部也隨陳獨秀從上海遷移到北京,地址就在北池子箭杆胡同9號(即陳獨秀的家中)。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參加編輯部工作,並充當主要撰稿人,這樣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的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的初期新文化運動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盲從﹔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實行文學革命。初期的新文化運動雖然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新文化反對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斗爭,但客觀上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土壤和輿論環境。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在十月革命之前,中國思想界也有人談論過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作過一些介紹,但都不是確切完整的闡釋,也沒有為人們所重視。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書本上的學說變成活生生的現實。《新青年》敏銳地抓住了這樣一個重要歷史時機,迅速宣傳十月革命的重大意義。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5號刊登了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文章指出十月革命的勝利乃是“勞工主義的戰勝”,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是“世界人類全體的新曙光”,同時預言十月革命所掀動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新青年》第6卷第5號、第6號刊登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
1919年5月,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中看到了工人階級的力量,認為能決定俄國命運的階級看來也可以決定中國的命運,馬克思主義也可以適用於中國,他們開始抱著極大的熱情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在他當值編輯的《新青年》第6卷第5號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欄,並集中刊發了8 篇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同時,他還在《新青年》第6卷第5號、第6號上連續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肯定馬克思主義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對馬克思主義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文章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它的歷史論、經濟論和政策論,即唯物史觀、經濟學說和社會主義理論的統一,“而階級競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新青年》刊發的這篇文章和以往一些人對馬克思主義學說所作的片斷的、不確切的表述不同,對馬克思主義學說作了進一步深入的介紹和闡釋。
拼版照片:左圖是上海法租界老漁陽裡2號的歷史照片(上海市檔案館供圖)﹔右圖是2021年1月18日拍攝的上海南昌路100弄2號。 新華社記者 劉穎/攝。
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李大釗等參加了《北京市民宣言》的散發活動。陳獨秀在散發傳單時,被反動派當場逮捕,《新青年》編輯部也遭到了搜查。1920年2月,為躲避反動軍閥政府的迫害,出獄后的陳獨秀從北京秘密遷移回上海,不久住進法租界環龍路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新青年》編輯部也從北京轉移到上海的陳獨秀住所,重新回到了上海。
《新青年》不僅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推動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實踐相結合。1920年5月1日,陳獨秀把《新青年》第7卷第6號編成《勞動節紀念號》,篇幅達400頁,整整比平時擴大一倍以上。在這本《勞動節紀念號》中,有陳獨秀親自撰寫的《勞動者底覺悟》。這篇文章是陳獨秀4月2日在出席上海碼頭工人發起的“船務棧房工界聯合會”成立大會時發表的演說。陳獨秀在文章中高度評價工人階級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稱贊“社會上各項人隻有做工的是台柱子”,世界上“隻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新青年》勞動節紀念專刊共發表了28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反映了上海、北京、天津、長沙、蕪湖、無錫、南京、唐山等地工人的狀況,介紹了各國勞動組織和工人運動的情況。
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大大推動了中國無產階級政黨誕生的進程。經過醞釀和准備,在陳獨秀主持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於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裡2號《新青年》編輯部正式成立。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9月,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將《新青年》改為黨的公開理論刊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新青年》第8卷第1號隨之改版,新辟“俄羅斯研究”專欄,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雜志最醒目的是封面中部的地球圖案,有兩隻從東西半球伸出緊緊相握、強勁而有力的手。據茅盾回憶,這一圖案寓意是“暗示中國人民與十月革命后的蘇維埃俄羅斯必須緊緊團結,也暗示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起來的意思”。
2021年1月21日,在上海南昌路100弄2號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列的《新青年》第8卷第1號。 盛瑋/攝
這號雜志第1篇文章就是陳獨秀的《談政治》,他在文中明確強調:“若不經過階級戰爭,若不經過勞動階級佔領權力階級地位底時代,德謨克拉西必然永遠是資產階級底專有物,也就是資產階級永遠把持政權抵制勞動階級底利器”,“我承認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創造那禁止對內對外一切掠奪的政治、法律,為現代社會第一需要。”
據統計,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新青年》發表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文章多達130多篇。《新青年》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一篇篇文章,就像閃電一樣照亮了那個時代,指引革命的知識分子和尋求救國之策的進步人士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深入工人群眾,參加實際斗爭,逐漸鍛煉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惲代英寫給《新青年》的信頗具代表性:“我們素來的生活,是在混沌的裡面,自從看了《新青年》就漸漸地醒悟過來,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見了曙光一樣。”毛澤東同志在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時說:“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時候,曾經和陳獨秀討論我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陳獨秀談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話,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鍵性的這個時期,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印象。”鄧小平同志回憶說:“最使我受影響的是《新青年》第八九兩卷及社會主義討論集,我做工的環境使我益信陳獨秀們所說的話是對的。因此,每每聽到人與人相爭辯時,我總是站在社會主義這邊的。”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擁有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最先進的思想武器,充滿了勃勃的生機和活力。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艱難困苦而不斷取得勝利,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今天,我們重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歷史,目的是要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四個自信”,提高全黨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認識和解決新發展階段實踐課題的能力。
( 編輯:皮博 送簽:白 翔 簽發:張桃英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