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理論武裝

美好生活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李明
來源:光明日報2021年07月19日17:57
文字縮放:

美好生活是人類生存的永恆主題,新時代美好生活需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充分彰顯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對“人的需要”的深層關照,對“人的價值”的深邃洞察,對“人的潛能”的深度開發。美好生活既是一種客觀狀態,又是一種主觀建構。在馬克思看來,“人”始終是歷史發展的動機和目的,而且“現實的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是歷史發展的真實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深刻認識美好生活需要的超越力量、變革力量、創造力量,科學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歷史邏輯、現實邏輯、發展邏輯,准確理解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意蘊,從而釋放人之潛能、提升人之素質、充盈人之精神、推動人之發展、實現人之自由。

釋放人之潛能。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其實是社會關系中的勞動者,具有意識能動性、人格自主性、創造自覺性和價值主體自由性等特質。本質而論,社會發展的根本是人的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人的發展條件與人的發展內容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強調的人的全面的發展,實質上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示”和“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作為社會的自為存在物,人的本質力量謂之為“人的靈性激活”和“人的潛能釋放”,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示和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意味著“人的靈性”的隱蔽不再隱蔽、“人的潛能”的蟄伏不再蟄伏。事實上,在人類社會發展中,人總是不斷地在自我認知、自我選擇和自我創造中發展自我和超越自我,通過學習和實踐、創造與生活,以實現自為地存在、自主地創造、自覺地實踐、自由地生活,最終實現自由全面發展和美好幸福生活的價值目標。美好生活不是鏡中月、水中花,辛勤勞動和努力奮斗才是創造並實現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通過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實踐目標和價值立場,也是人的潛能釋放的“正確打開方式”。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潛能釋放的過程就是一個在勞動中不斷提升和發展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確証人的主體性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隻有在這一過程中,才能釋放人之潛能,沖破人生瓶頸,開啟幸福之源。

提升人之素質。人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在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整體視閾中理解美好生活,需要把握人的主體屬性和主體能力,洞悉美好生活與人的素質提升之間的辯証關系,全面把握這一命題的劃時代內涵與變革性意義。美好生活是新時代理想生活的圖景,體現的是以人為本、以人的生活為本、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本。美好生活需要帶來的意義,就是在可物化的指標之外,實現人自身素質的提升,使人的主體屬性和主體能力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即人的本質屬性,人的本質屬性是在后天具體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的素質提升而言,人是什麼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麼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麼樣的,這取決於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顯然,人的素質提升需要以“發達的生產力為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馬克思說:“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証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生產力發展意味著較少的勞動力創造較多的社會財富,意味著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升級到“美好生活”,意味著“單面人”正在走向“全面的人”。在美好生活中塑造“全面的人”不是很輕易就能實現的,而是在人的生存性需求走向發展性需求的過程中,在客觀改造外部世界、主動改造自身的過程中,超越“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實現人的素質的現代化。

充盈人之精神。美好生活需要歸根結底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元存在的,既有自然要素,也有社會要素,還有精神要素。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和社會供給能力顯著增強,我國廣大人民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有效滿足,“需求側”升級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需要意味著人們除了滿足吃、穿、住、用、行這些“物理空間”的自然需要外,還必須有時間滿足求真、向善、愛美等更具主觀色彩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符合人的需求由生存性資料(物質需求)向發展性資料和享受性資料(精神文化需求)轉換的“需求上升規律”,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能夠為人們提供更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滿足人們對思想溫度、理論深度、藝術高度的追求,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

推動人之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既被現實社會所塑造,又在推動社會進步中實現自身發展。“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美好生活充分展示出人民需要的全面性和豐富性,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前提。美好生活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廣泛生活領域在內的一個有機整體。這個有機體中,各個生活領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美好生活提供充足的動力和養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破解的關鍵是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直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必須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重要目標,逐步提高社會發展水平。

實現人之自由。在一定意義上講,一部美好生活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生存發展的演進史。美好生活的現實建構始終圍繞著“人”這條主線,人在價值上與事實上都構成了美好生活的主體。馬克思主義認為,未來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全人類的解放是衡量社會發展的最高標准。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的一切人的自由發展觀,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所強調的是整個人類的發展不再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為代價,試圖構建滿足“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這一“自由人聯合體”是人的自由與社會自由的高度統一,是人的個性、人格、創造性和獨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既不妨礙別人的自由發展,也不妨礙正常的社會秩序。人的自由發展和美好生活具有內在統一性,美好生活所滿足的就是現實的人、具體的人、實踐的人,促進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天賦、特長、愛好,自由選擇活動領域、自由選擇生活空間、自由選擇發展方向,既能夠從事體力勞動,又可以從事腦力勞動,既能夠參加物質生產勞動,又可以參加精神文化活動,促進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

(作者系信陽師范學院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 編輯:鐘鳴   送簽:鐘鳴   簽發:張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