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理論武裝

扎根中國實踐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

張翼
來源:光明日報2021年09月10日10:14
文字縮放:

編者按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時,號召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進一步勉勵理論工作者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學。近年來,中國社會學界積極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社會發展現實相結合,不斷凝練標識性概念,推進社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擴大中國社會學國際影響力。本期刊發兩篇文章,從不同視角介紹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建設取得的新進展。

實踐推進到哪裡,理論就跟進到哪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的發展變遷。在此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學人深刻體驗與感悟社會變化節律,圍繞社會形態的重塑研究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行為方式和社會心理轉型過程。

中國實踐奠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話語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極大激發了社會活力,提升了勞動生產率,暢通了社會流動渠道,拉動勞動力人口源源不斷從低效領域進入高效部門,優化了三大產業的從業人員結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已達3.76億,這說明中國社會已從定居生活轉變為遷居生活。在所有人口流動渠道中,發生於農村和城市之間的流動最為常見。在鄉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遷居過程中,中國社會學人以“農民工”這一飽含鄉土情結的創新性概念發展了原有社會學群體理論,豐富了由城鎮化推動社會結構變遷所引發的社會關系變遷假說。農民工既代表了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的務工經商群體,也反映了中國農民轉化為工人和市民的社會流動特征。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已有佔總人口63.89%的約9億人進入城鎮社會。進入新時代,在城市管理體制改革中,中國社會流動大潮正迅速由農民變農民工階段推進到農民工變市民階段。

當前,我國正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收入結構、城鄉結構、人力資源結構和階層結構不斷優化。中國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現代化進程,不僅會增加國內14億多人民的現代化成色,推進社會文明進程,而且將徹底改變世界人口分享現代化成果的比重結構,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與此同時,中國迅速發生的社會結構轉型,為廣大社會學人提供了一個在較短時間周期內親身觀察和深入體驗社會全過程變革的宏大敘事藍本,為中國社會學的話語創新奠定了實踐基礎,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基本框架與核心話語。

中國實踐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命題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每一步發展,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提出了新命題。中國社會學人在聚焦時代主題、發現時代問題、探索時代答案中,不斷挖掘學術“富礦”、提煉社會學核心概念、推進社會學理論創新。

例如,有關農村社會結構與城鎮社會結構變遷問題的研究、有關農民工勞動力市場問題的研究、有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市民化問題的研究、有關促進社會既充滿活力又良序善治問題的研究、有關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問題的研究、有關家庭小型化與家庭結構變遷問題的研究、有關城鎮基層社會轉型問題的研究、有關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問題的研究、有關職業分流與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有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問題的研究、有關社會轉型與消費升級問題的研究,等等。上述問題不僅提出了社會學的基本命題,而且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話語體系,為社會學發展貢獻了中國社會學人的話題創新,激發了世界社會學界研究中國社會發展問題的興趣。在對社會學創新命題作出解答的同時,中國社會學人以“中國人解釋中國社會”的方式,破解了西方的東方學對中國社會的誤讀,在守正創新中提升了中國社會學的國際話語權。

中國實踐構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發展理論

從實現“四個現代化”,到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描繪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強勁轉型過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五年規劃和遠景目標一體謀劃、一體設計,前瞻性擘畫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路線圖與時間表,清晰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如果說有關“小康社會”的話語及其形成的理論體系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在前一時期的發展主題,那麼,“共同富裕”及與此相關的理論體系必將成為今后30年中國社會學的標識性概念。

從小康社會到共同富裕的宏大敘事,既統領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歷史脈絡,也涵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未來方向。在解釋發展中國家現代化轉型時,不管是世界市場理論,還是依附理論、后現代理論等,都有著與生俱來的缺陷,這些理論也都不能正確解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動因。唯有基於中國歷史與實踐而形成的小康社會理論與共同富裕理論,才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偉大產物,在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提升中日益生發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因此,由小康社會理論和共同富裕理論所濃縮的社會學發展學說,既是對中國社會發展成功經驗的高度總結,也是對中國社會學理論創新的凝練與概括。

中國實踐形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社會治理理論

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社會治理理論奠定了深厚實踐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學人將社會學基本原理與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相結合,一方面促進了社區理論的本土化進程,另一方面推進了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中的社區營造實踐,推進了單位制和街居制向社區制的轉變,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治理話語。

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社會學人持續推進有關基層社會與基層治理問題的研究、有關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問題的研究、有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問題的研究、有關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問題的研究、有關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問題的研究、有關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問題的研究、有關社區精英與新鄉賢問題的研究、有關社會組織與市場主體參與治理問題的研究、有關志願服務參與社會治理問題的研究、有關社區社工社會組織聯動問題的研究、有關民主協商與基層群眾自治問題的研究、有關政府市場社會之間關系問題的研究、有關新時代“楓橋經驗”與矛盾化解問題的研究、有關社會風險與社會整合問題的研究等,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社會特征的治理話語概念,也搭建了豐富多彩且說理深刻的社會治理理論。中國的社區不同於西方的社區,中國的社區治理也不同於西方的社區治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支撐了中國社會建設與中國社會治理的能力和優勢。這一優越性在未來社區建設、數字社會建設、科技支撐的居民廣泛參與的治理格局建設中,會釋放出更為燦爛的光芒,這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話語體系的不斷完善奠定更為堅實的實踐基礎。

當前,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社會學界應當隨時代而發展、隨改革而進步、隨理論創新而與時俱進地鍛造更富有影響力的社會學話語和理論。我們不僅要達到有理說得清的目的,而且要努力形成引領國際社會學學科發展的良好態勢。

(作者:張翼,系中國社會變遷研究會會長、北京市社會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 編輯:徐雅維   送簽:張成付   簽發:張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