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本網專題>>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中央和國家機關各級黨組織高標准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學習體會

用青春照亮覺醒年代

—走進北京李大釗故居

李軍輝
2021年11月09日18:55
文字縮放:

今年國慶期間,不少年輕人追隨電視劇《覺醒年代》來到紅色革命舊址——北京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參觀李大釗故居。

作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名字早已深入國人心中。李大釗,河北樂亭人,1916年從日本留學歸國后便來到北京,直到1927年4月28日被反動軍閥絞殺,在他38年的生命中有約10年是在北京度過的。李大釗在北京的居所先后達8處,可以說北京是李大釗的第二故鄉。

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釗攜家人搬到石駙馬大街后宅35號(現文華胡同24號)居住,這是李大釗在故鄉之外與家人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所。在此期間,李大釗寫下《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十月革命與中國人民》《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等文章,以極高的革命熱情傳播與研究馬克思主義,指導創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領導創建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領導北方工人運動,促成國共合作,成為20世紀初中國革命的“播火者”。

走進李大釗故居,頓覺庭院幽靜古朴而別致,與鄰近繁華喧囂的長安街形成鮮明對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大釗半身銅像,在陽光的映射下顯得熠熠生輝,仿佛穿越時空在看今日之中國是否變成如他描繪的青春之國家。

故居院落坐北朝南,分為南北兩院,北院為李大釗及家人租住。其中北房是李大釗、趙紉蘭夫婦的堂屋和臥室。西廂房是李大釗的書房和會客室。東廂房是長子李葆華臥室和親友往來居住客房。東、西耳房是長女李星華及次女李炎華、次子李光華等人臥室。

“除道義外,一切事物皆嫌過多”。這是李大釗《簡易生活之必要》開篇第一句,“簡朴實用”是眾人參觀屋內陳設之后的第一感受。比如,堂屋的布局,除了中堂畫兩側懸挂著由其本人書寫且象征其精神風范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對聯,以及傳統中式條案桌椅多寶槅撣瓶等家具擺件外,隻有兩樣物件能凸顯出李大釗的特殊身份,一個是老式座鐘,一個是黑色老式電話,其他沒有多余陳設。大學教授在當時社會地位很高,幾乎北京大學教授家中都有電話。盡管家裡配有電話,但他聯系仍以書信往來為主。李大釗為了方便告知大家,還在《少年中國》1920年10月第2卷第4期刊登了搬入石駙馬大街后宅35號的消息,這也成為李大釗在此居住最有力的証據。在這裡,他曾接待過陳獨秀、鄧中夏、梁漱溟、章士釗等名士友人。八仙桌上的一對茶盞,讓人不禁聯想到李大釗和客人喝茶交談的情形。

堂屋擺設尚如此,李大釗、趙紉蘭夫婦的臥室更是簡朴。牆上挂著兩人的照片,炕上是一張木質小桌和針線盒,桌上是一本發黃的《紅樓夢》和一盞煤油燈。不難想象,晚睡前煤油燈下,李大釗和夫人一個讀著紅樓夢,一個做著針線活的伉儷情深的畫面。子女房間的陳設也一樣,除了供生活學習的家具外,沒有任何可供玩樂的擺設。

“衣食宜儉其享用,戚友宜儉其酬應,物質宜儉其銷耗,精神宜儉其勞役。”事實上,李大釗早在1918年1月就擔任了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1920年7月改為教授兼主任,其間月薪120銀元,加上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4所大學教授,還有稿費,月收入多時可達近300銀元,完全可以過上富裕舒適的日子,但他卻是“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所受之辛苦,有非筆墨所能形容者,如是者數載”。在北京一直租房而居沒有置辦一處房產。

省下來的錢都去哪了呢?原來,由於早期黨組織經費困難,他把每月近三分之二的收入交了黨費,剩下的用於接濟別人。長子李葆華回憶說:“他很樂於助人,手頭隻要有錢,誰急需就送給誰,不講還不還。他不講究吃,也不講究穿,家裡的日子夠過就行。”這也導致趙紉蘭有時陷入無錢買米買菜的窘境,直到校長蔡元培知道了此事,安排學校會計把李大釗每月的薪水直接送給李夫人一部分,以免家中無米可炊。

走出堂屋,右手邊便是三間打通兼做書房、會客室的西廂房。隻見用於伏案寫作的桌椅書櫃筆墨紙硯,書桌上平展著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和北澤新次郎的《勞動者問題》,以及待寫的稿紙。還有會議桌報架上擺放的《晨報》《新青年》等國內外報紙雜志。這裡曾經是黨組織早期活動會議室,李大釗接待過許多國內外知名人士和進步青年。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就曾在這裡和李大釗、張太雷等人見面,討論解決建黨的一些問題。西側牆上,一幅油畫再現了當年李大釗和革命人士在此開會討論的熱烈場景。

如果稍不留意,在馬林照片下方的一架黑色木質舊風琴容易被參觀者忽視。據李星華回憶,這是在一個夏天的傍晚,李大釗帶著他和葆華在東邊頭發胡同一個拍賣行裡淘到的,放在了書房的西牆下。閑暇時,李大釗會教孩子們唱歌,亦可在重要會議召開時借助琴聲防敵偷聽。

走出書房來到南院,則是今年為紀念建黨百年布置的《播火者——李大釗革命思想與實踐》專題展。參觀完展覽,望著北院堂屋門前的兩棵海棠樹,忍不住思緒萬千,斯人已去猶憶影,海棠花開魂依舊。中國革命的“火種”就是從這樣一個僻靜古朴的小院落中點燃的!

故居歸來,筆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上世紀初,是您點燃了改造古老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火炬﹔今天如您所願,中國已不再是那個風雨如晦、山河破碎的舊中國了,願先生透過歷史的明月,看見今日中國的盛世繁華。

來源:學習時報

( 編輯:任海軍   送簽:任海軍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