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理論武裝

人民主體性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楊雪冬 黃小鈁
來源:光明日報2022年02月24日10:42
文字縮放:

現代化是各國發展的必然選擇。然而,相當數量的后發國家或者跌跌撞撞走上現代化道路,或者在行進過程中一波三折,深陷政治動蕩、兩極分化、族群沖突、生態惡化之中難以脫身。即便是少數先行的西方國家,其現代化“神話”也在消退,暴露出以資本為中心、物質主義膨脹等諸多弊病,並面臨著如何在經濟上再工業化、社會政治上再現代化的嚴峻挑戰。由此也說明,現代化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隻有遵循現代化規律的成功道路,沒有一成不變、放之四海皆准的現代化模式。

是否以人民為中心是衡量各國現代化道路的根本尺度

影響現代化進程的因素很多,如歷史文化、自然稟賦、國際條件、國內結構、制度機制、組織個人。在現代化這個深層次多維度持續推進的歷史進程中,這些因素都不是單獨或直接發揮作用的,必須通過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體,即人民,才能得以轉化、綜合、互動,最終形成合力。因此,是否以人民為中心是衡量各國現代化道路的根本尺度。現代化進程是否有更廣泛的人民參與,現代化成果是否能為更多人民共享,決定著現代化道路的成敗。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以時間來劃分現代化道路,還是以區域、歷史文化等來劃分現代化類型,或是以制度來區別現代化方向,都只是現象層面的,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沒有觸及各國現代化道路分殊的本質原因,即人民是否能夠成為推進現代化的主體,現代化是否以人民為中心展開。

中國是現代化進程的后來者、被動卷入者。晚清以后,在列強環伺侵擾中,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蹣跚開啟,仁人志士抱著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的目的,從西方到東洋,尋找著現代化道路,雖有嘗試起步,但終是夭折失敗,未能改變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處境,遭遇了與許多后發國家同樣的命運。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中國探索現代化道路帶來了新希望。這種希望源於中國共產黨是來自人民、扎根人民、代表人民的先進政黨,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進程中,採取多種舉措把人民有效動員、組織、團結起來,不斷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確立起人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體地位,有效避免了許多后發現代化國家人民被排斥在現代化進程之外的弊病。

中國共產黨開創的現代化道路,既不同於西方以資本為中心,借助對外擴張掠奪完成的現代化老路,也不同於那些依靠外部力量支持,依附於世界體系的少數非西方國家形成的現代化路徑,而是一條通過充分依靠人民力量,激發人民精神和活力,保持獨立自主,實現內生發展的現代化道路。也正因如此,我們才能用短短70多年時間取得西方國家數百年積累的現代化成就,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人民性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鮮明品格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形成與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一往無前走出來、腳踏實地干出來的。在此過程中,黨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呈現出鮮明的人民性品格。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有效組織和凝聚起來。辛亥革命后,資產階級開啟的現代化事業之所以失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把人民有效團結和組織起來,“以一盤散沙之民眾,忽而登彼於民國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無措,不知所從,所謂集會則烏合而已”。而中國共產黨通過嚴密的組織體系形成了強大組織力、行動力和戰斗力,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資源、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中國人口眾多,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必然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的中國共產黨,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組織、動員起來,把各族各界人士緊密團結起來,最大限度集中民智、匯聚力量、形成合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和成功。

賦權於人民,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能夠不斷推進,關鍵在於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新中國成立不久,就制定憲法,進行全國范圍覆蓋5.7億人的選舉,確立人民作為國家主人的政治地位。通過土地改革運動、頒行新婚姻法、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等各項制度創新,進行了深刻而全面的社會革命,使包括農民、婦女、少數民族等長期受到剝削壓迫的群體,享受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廣泛的民主權利,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廣泛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在此進程中,黨不斷拓寬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渠道和途徑,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治國理政的政策措施上來,體現到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工作上來,體現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來。

賦能於人民,不斷提高人民的素質和能力。現代化本質上是人的現代化。人民群眾的素質和能力,是衡量現代化質量的重要指標。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人口素質較為低下,全國80%人口是文盲,人均預期壽命僅35歲,社會保障幾為空白。為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素質,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我國相繼成立掃盲工作委員會和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積極開展大規模多種形式的識字掃盲運動以及愛國衛生運動。改革開放后,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九年制義務教育實現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規模不斷發展壯大,人民群眾健康狀況持續改善,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中國推進現代化的過程,是人口素質顯著提升、人民健康穩步改善、民生福祉不斷增進的過程。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4.4%,人均預期壽命達77.3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廣大人民群眾與時代發展和事業要求相適應的素質和能力不斷提高。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推動改革創新。隨著現代化事業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根本性改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僅在內容和領域上進一步拓寬,不再停留於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而且在重心和質量上也發生重大改變,要求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滿足這些需要,就要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的現代化,努力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也正是在追求統籌協調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避免了西方現代化道路的諸多弊端,也避免了許多發展中國家遭遇的有增長無發展、有增長無工作、有增長無參與、有增長無持續等問題,形成了一條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發展為了人民,現代化成果由人民共享。1979年12月,鄧小平同志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隨后,他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要解決溫飽﹔第二步達到小康﹔第三步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已經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並在21世紀之初總體上達到了小康,順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如期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共享發展成果,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上來﹔不斷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也是現代化事業的中心和歸宿。我國要建設的現代化事業是人民的事業,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在現代化進程中堅持人民至上。

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和衡量現代化成效的標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衡量現代化建設好不好、成功不成功,決不能隻看幾項冷冰冰的數字指標和建了多少棟高樓大廈,更要看人民在現代化建設中是否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福祉,尤其是有沒有全面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

擴大現代化成果惠及面,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中國式現代化在做大“蛋糕”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分好“蛋糕”。例如,解決好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以及行業之間收入差距問題,在依法保護合法收入的同時,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防止兩極分化、消除分配不公,使現代化發展成果惠及面更多更廣泛。進一步強化制度的公平公正性,不斷消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依法保障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使發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每一個人。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讓更多人參與現代化事業。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精髓就是將全體人民在現代化過程中更好地組織起來,發動起來,形成全民的力量。為此,需要進一步完善民主機制,拓寬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把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各個環節貫通起來,讓人民群眾更為積極參與現代化建設,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享有更多更切實的現代化成果。

(作者分別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 編輯:張莉   送簽:鐘鳴   簽發:張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