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理論武裝

人類社會必須走命運與共之路

於洪君
2022年03月02日09:33
文字縮放: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風險挑戰,要“加強對外工作頂層設計,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戰略謀劃,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這一重要論述,突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我國新時代外交中的核心地位,闡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於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引領人類進步潮流的特殊意義,為深入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與實踐,提供了重要思想引領。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完整的國際政治理論體系,也是涉及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價值觀集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社會各界為推動國際社會樹立並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推動世界各國共同努力聯手構建不同形式、不同領域、不同內涵的命運共同體,進而構建全人類的命運共同體,做了大量政策詮釋、理論探索和實際工作,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理解和認同,積累了許多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同時也形成了許多新的認識和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以對人類社會發展利益的一致性、當今時代安全關切的共同性、世界各國前途命運的關聯性為科學依據的。2012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代表舉行座談時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基於這一科學認識,習近平主席於2013年3月訪俄期間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進一步指出: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一方面,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性的難題和挑戰,“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時強調:面對全球性問題和挑戰,聯合國各會員國要“攜手努力”,聯合國本身也要“抓住和平與發展的主題”,走一條“和衷共濟、合作共贏”的新路子。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同時也最具權威性的政府間合作組織,聯合國的主要責任和最終使命,就在於組織協調世界各國,堅持和平與發展之路,共同走命運與共之路。這表明,在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形勢下,中國對聯合國的國際責任與歷史使命有了新認識,聯合國主導全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需要有新的安排。

習近平總書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源於對人類文明總體進程與當今世界發展大勢的科學判斷。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發表了題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演說。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問這個具有特殊影響力的國際組織。習近平主席指出:“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人類社會的歷史,歸根結底是文明發展史,是人類社會既豐富多彩又千差萬別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生存方式彼此聯系、交互作用、兼收並蓄、共同進步的歷史。人類文明不同組成部分和不同存在方式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是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不斷向更高階段發展邁進的基本動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本質上說,就是推動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自然也就是人類文明相通相融的過程,是人類文明兼容並蓄的更高境界和更高發展階段。中華民族積極與世界人民協同一道,超越社會制度差異和意識形態分歧,全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根本目的就是要助力人類社會的文明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的和諧共生。

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赴瑞士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的復雜形勢下,深入淺出地回答了“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個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重大問題。隨后,習近平主席訪問了聯合國在日內瓦的總部(萬國宮)。他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中開宗明義,闡明與大家一起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命題。他指出:“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同時,人類也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本著“我們要為當代人著想,還要為子孫后代負責”的崇高理念,習近平主席庄嚴宣示:“中國的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

2019年5月15日,中國作為東道主首次舉辦全球矚目的亞洲文明大會。習近平主席在大會上發表了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講話。在這篇講話中,他再一次深刻指出:“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讓各國人民命運與共,讓不同文明和衷共濟,讓整個人類在更大范圍和更高水平上全面實現“三個共享”,即共同享受國際社會平等成員的尊嚴和權利,共同享受經濟文化與科技進步的發展成果,共同享受可靠而有保障的永久安全。

可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構建人類文明共生體,緊密相關,相得益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包括一系列體現新發展觀、新利益觀、新合作觀、新安全觀、新責任觀的行動建議和政策主張。基於上述建議和主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構想已經發展成為完整而縝密的國際政治思維,成為涉及人類社會未來前景的價值觀體系。這一理念和構想,必將隨著新的實踐和時代條件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密切相關,又與完善全球治理進程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絕不單純是一個崇高的政策構想,或者僅僅是一個神聖的道義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方面要求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全面開啟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基本依循,並且充分展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大國外交。這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推動和引領利益訴求與政策主張千差萬別的國際社會,努力建設世界政治新秩序、國際經貿新格局、文明互鑒新范式、共同安全新架構。也就是說,要推動和引領國際社會全面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形成適應世界大變局新特點新要求的國際組織架構和對國際社會所有成員都有強大吸附力的交流合作體系。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世界大國關系牽動整個國際關系,大國互動的質量決定著世界格局的未來。中國在大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一直積極主張並努力推動建立均衡穩定協調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框架。“加強對話、增加互信、發展合作、管控分歧”,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始終是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基本依循。當今世界,可以說,推動建立符合時代進步潮流、符合歷史發展大勢、符合國際社會共同期待的新型大國關系,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第一路徑。

譬如,關於中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個高水平、強有力的中俄關系”,即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不僅符合中俄雙方利益,也是維護國際戰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保障”。因此,他主張雙方應“堅定不移發展面向未來的關系”“堅定不移發展合作共贏的關系”“堅定不移發展兩國人民友好關系”。

關於中美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明並反復強調中美關系作為“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的特殊意義。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會晤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時,高度負責地提出了中美兩國建立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的倡議。特朗普任內,中美關系由於美方恣意妄為,倒行逆施,出現兩國建交以來從未有過的緊張局面。對此,習近平主席特別強調:“中美兩國雖然存有一些分歧,但雙方利益高度交融,合作領域廣闊,不應該落入所謂沖突對抗的陷阱,而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拜登上任后,中美關系依然山重水復,但中方處理中美關系兼顧雙方乃至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堅持以斗爭求合作的原則立場,始終未變。2021年11月16日,習近平主席與拜登總統舉行視頻會晤,鄭重指出:“當前,中美發展都處在關鍵階段,人類的‘地球村’也面臨諸多挑戰。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該加強溝通和合作,既辦好我們各自國內的事情,又承擔起應盡的國際責任,共同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這是中美兩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中美兩國領導人的共同使命。”

至於中國與歐盟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早就明確提議:雙方應共同努力,搭建“和平穩定之橋”“增長繁榮之橋”“改革進步之橋”“文明共榮之橋”,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中國是世界上周邊環境最復雜的大國。推動構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命運共同體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中之重。因此,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東南亞時,向周邊鄰國發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習近平主席闡釋:中國主張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就是要與歐亞國家“大力加強務實合作,做互利共贏的好伙伴”,“將政治關系優勢、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互補優勢化為務實合作優勢、持續增長優勢,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建海上絲綢之路,就是要“共同努力,使雙方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可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內容豐富、內涵多元。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安全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等一系列政策性建議和主張。在不同場合與語境下,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亞洲命運共同體、亞太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中拉命運共同體,以及海洋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內涵不同、路徑不同、運作方式不同的倡議和主張。

2020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人類公共衛生問題、世界的集體衛生問題成為刻不容緩的全球治理問題。面對人類在公共衛生領域遭遇的巨大威脅,習近平主席在2020年3月召開的G20特別峰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堅決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建議和主張。在5月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上,習近平主席鄭重向全世界提出了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大構想。

中國共產黨作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向110多個國家的240個政黨發出呼吁,希望各方以人類安全為重,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加強國際抗疫合作。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同外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通電話或會面,反復深入地呼吁各方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加強雙邊與多邊合作,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攜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挑戰。

8年多來,特別是近幾年來,經過艱苦細致的理論詮釋和外交實踐,國際社會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與此相關的外交實踐,有了越來越廣泛的認知和認同。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所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向“創造所有人幸福生活的人類共同理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引領時代進步的強大精神力量,為國際社會不同領域的國際合作實踐探索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指引。聯合國安理會等國際組織和機構,鄭重地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寫入其文件或決議之中。截至2021年12月,世界上已有14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關於“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總數超過200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的“減貧之路”“增長之路”、共同進步與繁榮之路。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復雜而漫長、艱辛而曲折的漸進性歷史過程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發展與安全始終是人類社會的主流訴求。發展利益彼此相關,各國命運休戚與共,從來都是人類社會的本質特征與屬性。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國家謀求建立某種共同體的努力和探索,從未停止。使用“共同體”這一概念來標示相互合作目標與共同發展願景的國家和區域組織,並不少見。譬如,1973年成立的加勒比共同體、1998年成立的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2000年創立的南美國家共同體(后更名為南美國家聯盟)、2011年成立的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等,無一例外地體現了這樣的夙願和追求。還有一些純屬經濟性或金融類的區域組織,也冠以“共同體”之名。諸如1975年成立的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1983年成立的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1992年成立的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1998年建成的太平洋共同體、1999年成立的中部非洲經濟與貨幣共同體等,不一而足。

當然,所有這些共同體,無論理念構想還是運行實踐,都不可能與中國倡導和推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相提並論。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擁有不同目標和內涵、表現為不同形式的共同體長期存在,為中國建立多種形式的全球伙伴關系網,嘗試構建多種形式的區域型命運共同體,又提供了較為充裕的選擇余地和運作空間。

以東南亞國家聯盟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的東盟共同體為例,根據東盟21世紀初提出的發展規劃,東盟共同體由政治安全、經濟、社會文化三個次級共同體組成。在此后的進程中,東盟先后發布一系列宣言,召開一系列峰會,其目標就是要實現東盟國家的全面一體化。客觀地說,到目前為止,東盟國家並未完全實現其共同體建設目標。但該組織的前進方向、政策理念及運行模式,與中國提出並推動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上存在不少相通相近之處。考慮到中國與東盟多數成員國互為重要鄰國,中國早就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早就參與了東盟地區論壇、東盟與中國(10+1)以及東盟與中日韓(10+3)對話,中國與東盟已經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已經形成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並且已經建立了具有較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區,2020年底又共同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2021年11月22日,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並主持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正式宣布“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方在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前提下,積極倡導並大力推動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大有可為,前景可期。這樣的區域命運共同體,可進一步釋放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潛力,進一步實現雙方發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廣泛對接。

此外,俄羅斯主導建立的歐亞經濟聯盟以及由此拓展開來的大歐亞伙伴計劃,與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以及中方推動建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很大合作潛能和對接空間。雖然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未以“共同體”命名,現行目標只是保障商品、服務、資本和勞動力在各成員國自由流動,推行盡可能協調一致的經濟政策,但未來目標和前景還是要深化經濟一體化,在歐亞地區形成統一的商品、金融、能源和交通運輸市場。近年來,已有數十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歐亞經濟聯盟開展合作,其中包括東盟、南方共同市場、非盟等地區一體化組織。越南、伊朗、塞爾維亞和新加坡等國,則與歐亞經濟聯盟簽署了建設自貿區的協定。

我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互為重要鄰國,並且都是上合組織的成員國,中俄兩國同時還是“金磚五國”的主要合作伙伴國。俄羅斯認為,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相互對接,前景廣闊。這種對接與合作,可以有效帶動沿線國家,尤其是上合組織各成員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整體經濟的全面發展。2015年5月,中俄兩國簽署《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隨即啟動了“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經濟聯盟經貿合作方面的協議談判。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世界經濟關系與國際貿易秩序受到嚴重沖擊的情況下,中俄兩國外長表示:中俄雙方將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促進歐亞大陸區域互聯互通和經濟發展。雙方重申,中方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俄方拓展“大歐亞伙伴關系”是並行不悖、協調發展的。2021年6月,“一帶一路”亞太區域國際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召開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對“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取得顯著進展予以高度評價。他指出,這樣的實力疊加為歐亞地區形成符合“一體化融合”理念的廣泛合作框架,奠定了堅實基礎。隻要中俄雙方和其他有關各方堅持不懈,相向而行,“一帶一路”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全面對接的過程,終將發展為共同構建中國—歐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我們期待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與中國—歐亞命運共同體建設,能夠雙向發力,比翼齊飛,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大潮中結出豐碩成果。

對於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包括構建各種形式的國家間命運共同體、區域型命運共同體、領域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是樂觀的,更是現實的。我們深知,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國際關系的重組與新構,從未一帆風順。處於百年未有大變局中的當今世界,國際總體形勢和中國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愈加突出。

近年來,為遏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國聯合某些西方國家,動用經濟制裁、科技脫鉤、軍事封堵、輿論“圍剿”、干涉內政等各種手段,破壞中國國際形象,破壞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不遺余力地阻撓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甚至舉辦所謂“民主峰會”、抵制北京冬奧會之類的冷戰游戲,無所不用其極。與此同時,否定經濟全球化、否定區域一體化、反對多邊主義的社會思潮和運動,在西方濁浪翻騰。形形色色的孤立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種族主義以及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等,在霸權主義大行其道的背景下,遙相呼應,興風作浪。所有這些消極因素和扭曲勢力此消彼長,相互借力,也對人類社會形成命運共同體意識構成極大妨礙,對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神聖事業構成巨大沖擊。對此,中國早有充分認識和准備。

我們從不懷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極為復雜和漫長、充滿艱辛與挑戰的歷史過程。可以預見與不可預見的風險與考驗,難以避免。我們對此從來沒有不切實際的企望,從來沒有任何幻想。但是,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年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既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又為人類進步作貢獻的中國共產黨,始終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始終以人類進步為己任。無論未來世界如何風雷激蕩、亂雲飛渡,甚或險象環生,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中國共產黨,將始終不渝地帶領中華民族,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人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在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國際斗爭中,堅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

(來源:《前線》2022年第1期﹔作者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

( 編輯:張莉   送簽:徐雅維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