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奮斗的青春不“躺平”

廉思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05月10日12:19
文字縮放:

“躺平”已成為青年文化領域熱議的現象,這個概念經由網絡媒體的生產與傳播而迅速躥紅,折射出當代青年的某種精神鏡像。

相較於父輩,當代青年有著更活躍的思維、更張揚的個性、更外向的表達。在不斷增加的社會壓力面前,有些青年試圖用“防御性悲觀”的心態來加以應對,他們更願意選擇自我矮化而非追求完美,在降低自我心理預期的同時宣泄情緒。實際上,他們沒有真的放棄,而是試圖用這種戲謔的方式緩解自身焦慮。對於絕大多數青年來說,“躺平”並非生活實踐的行為指南,選擇“躺平”也並不意味著無欲無求、悲觀厭世,“躺平”只是一種緩沖,而不是目的。

據《2020年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9年16—19歲、20—24歲、25—29歲和30—34歲4個年齡組城鎮就業青年周平均工作時間分別為48.1、46.3、46.9與47.5小時,除20—24歲年齡組青年外,均高於城鎮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46.8小時),即使最低每周46.3小時的工作時間,如果按一周工作5天來計算,日均工作時長也達到9.26小時。可見,雖然“躺平”一詞火了,但絕大多數青年依然在不斷奮斗,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

橫向來看,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快遞小哥,抑或是年輕“碼農”和新文藝青年,在形形色色的青年群體心中,都擁有一種相通的“奮斗共識”。如果說當代青年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有哪些,那麼“奮斗成就未來”無疑是其中之一。縱向來看,每一代青年雖然有著不同的認識和回應社會的方式,但他們都擁有非常相似的奮斗精神。事實証明,中國青年人都扛起了屬於自己的時代責任。

所以,將“躺平”等同於“不奮斗”是一種誤讀。“躺平”背后,固然也有當代青年的現實訴求和焦慮困惑,但不能因為年輕人有抱怨,就以“躺平”概論之。從現實情況來看,“躺平”的既不是主要群體,也不是多數群體。在未來時間裡,選擇“躺平”的青年也不會越來越多,我們對“躺平”的實際情況不應做出過於嚴重的論斷。當然,“躺平”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成為年度熱詞和社會焦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社會心態和價值理念正悄然改變,“躺平”流行的背后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機理和時代特質。

人與其他存在物的區別在於人不斷地追尋意義,人是通過對存在意義的感知來感知存在的,正是人生的意義照亮了人的存在。“躺平”的出現提醒我們,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工作不只是一個維持生計的“飯碗”,還包括對職業前景、興趣愛好、工作效能、勞動尊嚴、權益保障等多重維度的考量。對青年的引導與要求,應指向他們自身的發展和成長,才能獲得真正的認同和尊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工作,出台了《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就是為了不斷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激發青年干事立業主動性,讓青年在應該奮斗的年紀不“躺平”。我們在網絡流行語中要讀懂青年的現實焦慮,看到蘊藏其間的積極心態,重視青年的現實壓力和權益訴求,進一步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高度關注並切實解決青年的教育、婚戀、住房、就業等問題,不斷優化奮斗的大環境,為青年提供更好的成長平台和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積極引導青年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世界觀,對人生意義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如何能夠拓展自身的視域,克服畏難的恐懼,堅定前行的信念?隻有與自身所處的時代建立起更加自覺的關聯,才能完成意義世界的重建,才能在陷入發展困境時不屑於“躺平”。這種關聯不囿於自我陶醉的“小世界”,不囿於精心構建的“小確幸”,而是以遠大的志向、廣闊的胸襟、奮斗的姿態,在個人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的前途命運之間建立起更為緊密的命運連接。“個人夢”隻有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才能保有持久的熱情,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當一個人的前行,肩負著使命感和責任感,他怎麼能夠“躺平”?他又如何能安心“躺平”?青春隻有在為國家和人民的奮斗中,才能彰顯出時空的價值和永恆的意義。

從歷史發展來看,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也沒有哪一個人的青春是順直的。為了國家和人民,中國青年從未“躺平”,也永遠不可能“躺平”。1939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慶賀模范青年大會上說:“中國的青年運動有很好的革命傳統,這個傳統就是‘永久奮斗’。”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青年就越是要加倍奮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是在“躺平”中實現的,而是在矢志不渝、不懈奮斗中造就的。

( 編輯:張莉   送簽:張莉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