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讀書立品為要

陳銀健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022年05月13日08:38
文字縮放:

在江蘇省高郵市,清代出了一個聲望顯赫的王氏家族,四代進士、四代為官、兩代尚書。王氏家族治學嚴謹,治家甚嚴,勤廉家風為當地百姓所敬仰。

王氏紀念館牆壁上,“戩穀”二字引人注目。“戩穀”(jiǎn gǔ)出自《詩經》,“戩”,盡也﹔“穀”,善也。意思是盡善、至善,多做利國利民的好事。我們不妨就王氏家族王安國、王念孫、王引之祖孫三代來了解王氏家族的家風。

王氏家族最先仕至高位的是王安國,王安國為雍正年間進士,曾擔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他主政時,有一個習慣,就是每日必講“讀書立品為要”,獎罰分明,用人公正、公平,唯才是舉。

王安國之父王曾祿秉承先輩遺教,督促王安國居官以愛民為重。據《高郵王氏遺書》記載,王曾祿臨終前對王安國說,“我死之后,隻有祖上傳下來的遺著以及簡朴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真趣留給后人。希望你們不要失去這樣的傳統,如果混雜那些社會流俗氣習,就不是我家子孫!”

王安國當了尚書后,位高權重,但吃的穿的用的和過去一樣,沒有任何改變。工作之余,如學生一樣孜孜苦學﹔他中年喪偶,但不畜媵。

王安國在翰林院編修任上時,曾因為家貧奉養父母不周而惆悵,其母在家信中說:隻要他盡心職守,父母就十分滿意。至於改善家人生活,則不必挂懷。好比一戶人家有兩子,其一不過量力而行,以粗茶淡飯贍養父母﹔其一每頓都有酒肉,卻摻雜毒藥以進,試問誰更孝敬呢?假如為了養家而取不義之財,與毒害父母沒有區別。王安國在代理廣東巡撫期間,死於官署,歸葬無資,經廣州將軍策楞奏聞朝廷,靠官府賻儀才得以扶柩返鄉。

王念孫,王安國的兒子。乾隆年間進士,曾任工部主事、山東運河道、直隸永定河道等職。王念孫幼年時母親去世,其父王安國將他帶在身邊,一邊教他讀十三經、《史記》和《資治通鑒》,一邊“勖之以忠信,示之以勿欺”,勉勵他為人要忠誠守信,要敢於講真話,教他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則。王念孫出仕后,王安國對他說:“饋遺一無所受,燕會一無所與,請托不行,苞苴悉絕……”,這些告誡時時規范和約束著王念孫的一言一行。

王念孫主管全國的水利工程兼漕務。一次,他作為欽差大臣,奉旨查勘漕務。當時,欽差出巡一般都要有驛船接送。然而,王念孫卻輕舟簡從,寧可自己掏盤纏也不願乘驛船。隨從不解地問:“大人,咱們是奉旨查勘漕務,為什麼不用驛船呢?乘驛船又快又安全,還不用自己花錢!”王念孫說:“乘驛船最大的弱點是沿途大轟大嗡,我們根本看不到漕務的真實情況。”一些官員為了掩蓋問題,千方百計地賄賂王念孫。但王念孫從不為金錢所動,堅持秉公辦差。有一次他沿運河查勘到淮安的時候,身上的盤纏快用完了。他對隨從說:“我修書一封,你上岸趕到高郵家中找夫人,讓她想辦法籌集一點。”王夫人吳氏接到信后,二話不說,變賣了自己的一副金鐲子,所得銀兩全部帶給王念孫,使他順利完成了這次查勘任務。

王引之,王安國之孫、王念孫之子。嘉慶年間進士,官至工部尚書。父親多次對他說,做學問、做人,都要沉得下身靜得下心,有自己的真知灼見,不能人雲亦雲,判斷和選擇都在自己。

王引之52歲那年,福建發生一起藩司李賡芸自縊案件,朝廷下令讓王引之和吏部左侍郎熙昌去復查此案。年逾古稀、早已退休在家潛心著述的王念孫得知此事后立即寫信給兒子:“汝當以廉潔自持,公平定案,毋稍瞻循,以仰副委任之重。”王引之和熙昌到福建后,頂住壓力,抵制誘惑,不卑不亢,秉公辦案,案情終於水落石出,為死者李賡芸恢復了名譽,讓貪贓枉法者汪志伊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王引之總結為官之道是“清、勤、慎”三者,他認為“清”“勤”都是從“慎”而來,故當以“慎”為主。他兩任學政,任期滿返京,按照當時官場慣例可以接受饋贈,而王引之總是委婉謝絕,說自己眷屬不多,靠本分俸祿就足以養家。其出使各省,所至之地拒絕公私款待及贈送禮品,屬吏都欽佩其操守清正。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高郵王氏良好家風堪稱典范。

( 編輯:王春春   送簽:賈澤娟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