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國之稱富者 在乎豐民

穆鐸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022年06月02日15:03
文字縮放: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出自三國時期鐘會的《芻蕘論》。鐘會是著名書法家鐘繇之子,在魏國歷任要職,屢屢有奇謀,時人比之為張良。

鐘會不僅有軍事才能,也很擅長寫文章。他寫過不少論,大多數已經亡佚,比如他的五卷本《芻蕘論》現在能看到的就是一些片段。從名字上看,芻是割草,蕘是打柴,合起來就是指割草打柴的人,引申為草野之人,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常以芻蕘之言作為向官府陳述意見的謙辭。“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意思是,國家真正的富強,在於讓百姓都能富裕起來。

富民思想,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有著極其深遠、悠久的歷史淵源。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就寫道,“民本思想為吾國政治哲學之一大特色”。從現在存世的文獻看,作為我國歷史上最早一部政治文獻《尚書》,明確提出了“裕民”“惠民”的觀點,主張社會穩定、發展生產,讓人們安居樂業。

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一段舜與十二名管理地方官員的對話:“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其主旨大意是衣食才是黎民生存的根本大事,你們務必要放在心上。這段話體現著古代的政治家對百姓衣食生活的關切。

管仲是歷史上較早提出“富民”為“治國之道”的政治家。“凡治國之道,必然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善於治國的政治家,都知道先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的思想從政治領域走到社會領域,成為人們的共識。比如,孔子回答學生端木賜如何治國時,提出“足食”的富民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其中,“足食”被置於為政治國之首。孔子一生從教,他也主張“富而后教”。在他看來使人民豐衣足食,是治國的頭等大事。孟子甚至對梁惠王提出明確的建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百畝之田,勿奪其時,隻要做到讓黎民百姓不飢不寒,自然可以行王道於四方。荀子認為“不富無以養民情”,民富有利於促進生產,生產愈發展,國家愈富裕,從而“上下俱富”。

西漢初年,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朝廷上下深深明白富民的重要意義,於是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如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之人不添置新衣服、衣服長度不能拖到地面,禁止各方郡國進獻奇珍異物,等等。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上下形成節儉的風氣,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同時,文景二帝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多次下令勸課農桑,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於是,生產逐漸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史稱“文景之治”。

“上則富國,下則富家”,成為中國人祖祖輩輩的共識,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不斷向前。

馬克思、恩格斯在構想人類未來社會時,都將全體人民的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並以此作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庄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中華民族的歷史,由此翻開嶄新篇章。

舉世矚目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干出來的。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畏艱難險阻,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斗、發憤圖強,須臾不敢忘記初心和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接過歷史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採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舉全黨全國之力向絕對貧困宣戰,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在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展望未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 編輯:賈澤娟   送簽:王春春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