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蘇軾的儋州功績

鄧凌月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06月14日15:06
文字縮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首《自題金山畫像》是蘇軾去世2個月前在真州游金山龍游寺時所作,可謂是作者回首往事,對自己人生功業的一個總結。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才華橫溢、青史有名,但其仕宦生涯卻十分坎坷,屢遭貶謫。海南儋州是蘇軾仕途中最后一個謫居地,此地遠離中原、孤懸海外,而被貶之時,蘇軾已過耳順之年,年事已高。按說儋州本應是他人生淒涼地,但他卻把這裡視作自己建功立業的重要地方,待他3年后離開海南時,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詩句。

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蘇軾被貶至瓊州昌化軍(今海南省儋州市)安置。海南島自隋代方始設郡,至宋代時還是一片蠻荒之地。遠離京城,“鳥飛猶是半年程”﹔自然條件艱苦,“天氣卑濕,地氣蒸溽,而海南為甚”,當時被貶至海南的官員大多心灰意冷。初到海南,蘇軾“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但他毫不畏懼艱難的處境,以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與海南百姓交往並有所作為。他幫助療救百姓疾病,帶領百姓棄舊習、務農桑,開辟學府、講學明道,在海南的文化發展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蘇軾在海南,依然受到朝廷權臣的壓制。他雖官任瓊州別駕(知州的佐官),但朝廷對他下了不得食官糧、不得住官舍、不得簽書公事三條禁令。蘇軾本可不理政務,清閑度日,但他始終關注民生疾苦。蘇軾居儋耳,發現當地百姓習於取咸灘積水而飲,以致常年患病。於是,他力勸大家改變這種習俗,並帶領百姓勘察水脈,挖了一口地下井,取井水飲用。遠近百姓紛紛效仿,改變了直接飲用溝渠積水的習慣,疾病大為減少。

當時海南流行一種傳染病——瘧疾,百姓缺醫少藥,隻得轉而求助於巫術。蘇軾曾在《書柳子厚牛賦后》中描述此情景:“病不飲藥,但殺牛以禱,富者至殺十數牛。死者不復雲,幸而不死,即歸德於巫。以巫為醫,以牛為藥”。蘇軾一面親自到鄉野採摘草藥,一面托人從廣州太守王敏仲那裡要來黑豆,制成辛涼解毒的藥物——淡豆豉,用藥食兩用之法為民祛病,療效甚好。后來,當地百姓廣泛種植黑豆,配以草藥,終於治好了瘧疾。

由於當時海南交通閉塞,僅有少量船隻與內陸中原地區相通,因此與中原文明幾近隔絕,大多數地方還在“刀耕火種”。當地百姓主要以狩獵為生,經常食不果腹,而土地卻大量荒蕪。蘇軾創作了詩歌《和陶勸農六首》,勸說百姓改變“不麥不稷”“朝射夜逐”的落后生活方式,闡釋“春無遺勤,秋有厚冀”的農耕之理,鼓勵百姓“雲舉雨決,婦姑畢至”,並帶領百姓改進農具,開墾荒地,教之以種植水稻等農作物之術,改善了當地百姓吃不飽飯的狀況。

由於與中原地帶長期隔絕,海南文化發展相對遲滯。自隋朝開科取士以來,整個海南從無一人考中舉人或進士。宋哲宗紹聖五年(1098年),蘇軾始於儋州的載酒堂內講學,傳授儒家詩書禮義之道,使“蠻荒之地”的海南漸漸出現“書聲琅琅、弦聲四起”的文化景況,“鄉人多受其惠”。由於蘇軾是蜀州人(今屬四川省),因此講學所持為蜀地之語,此種語言,較當時海南地方口音更易讓人聽懂。因此,蘇軾的講學,也使得海南與內陸地區的語言文化交流變得更加順暢。時至今日,儋州地區的口音較海南其他地區都略有不同,其尾調頗似四川口音,儋州人形象地稱之為“東坡話”。

在蘇軾的學生中,姜唐佐是頗有才華者。姜唐佐上廣州應考時,蘇軾賦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對其極盡勉勵之詞。待蘇軾北歸中原后的第三年,姜唐佐考中舉人,成為海南的第一位舉人。不久,學生符確考中進士,成為海南的首位進士。之后,海南人才輩出,至清光緒年間(1906年)科舉考試廢除時,共出舉人767名、進士97名。其中,蘇軾被貶謫的儋州地區,受蘇軾講學教益最深,考取功名的人數比海南其他地方的人數都要多。海南第一位進士是1109年及第的符確,最后一位進士是1889年及第的王雲清,雖相距近800年,卻均為儋州人,因此有“進士首儋尾亦儋”之說。明代海南進士唐冑編撰的《重建儋州學記》中記載:“瓊之有士始於儋,瓊之士亦莫盛乎儋”,真實再現了海南儋州當時鼎盛的學風。清代戴肇辰等學者撰《瓊台紀事錄》,其中談道:“宋蘇文忠公之謫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海南三年,蘇軾傾心著書立說,續寫完成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論語說》3部經學著作,撰寫文章160余篇,創作詩歌170余首。蘇軾在海南的作品流傳至中原后,成為中原人士了解海南風土人情的一個窗口,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贊曰:“東坡嶺外文字,讀之使人耳目聰明,如清風自外來也。”受蘇軾的影響,今天的儋州人依然喜歡吟詩作對,不僅有許多民間詩社,就連儋州的山歌都酷似格律詩。儋州文化的興盛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2002年,儋州先后榮獲“全國詩詞之鄉”“中國楹聯之鄉”的榮譽稱號﹔2021年,儋州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榮譽稱號。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6月,蘇軾接到大赦的詔令,北返中原。啟程時,前來送行的百姓和學生絡繹不絕。他在《別海南黎民表》中深情地寫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蘇軾北返中原后,他的學生中有很多人繼續講學,教化鄉裡,海南島也因此人才輩出。明朝時期的海南人薛遠,考取進士后從政,官至戶部尚書、兵部尚書,成為海南第一位尚書郎﹔清朝時期的海南人黃河清,考取進士后,回到海南設館執教,每年授徒百余人,成為一方名師……

蘇軾被貶至儋州,后人素有“東坡不幸海南幸”之說。時至今日,海南人民一直對蘇軾懷有深深的敬意,在海南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東坡墨、東坡話等等帶有歷史印記的文化符號,無不表達了人們對他的眷戀和感激。

( 編輯:賈澤娟   送簽:陳誠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