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三朝名相韓琦的賢能

賈正東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06月29日09:21
文字縮放:

韓琦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他一生經歷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兩朝顧命,在北宋中期的政治舞台上具有重要地位。他與范仲淹率軍抵御西夏,在軍中頗負盛名,素有“韓范”並稱之美譽﹔在政治改革方面,他積極支持慶歷新政﹔在地方任職,他廣施善政﹔在朝廷為相,他勤勞王事、輔佐三朝。《宋史·韓琦傳》曰:“(韓琦)與富弼齊名,號稱賢相,人謂之‘富韓’雲。”

經略陝西,抗擊西夏。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王李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緊接著便率軍入侵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等地。康定元年(1040年),韓琦與范仲淹一同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宋仁宗之所以選中韓琦,並非偶然。一直以來韓琦十分關心西北邊事,對邊防情況相當了解,之前他就西北邊防狀況曾多次上疏仁宗,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韓琦到任陝西后體恤邊民、減免租稅徭役、安撫民心,嚴令軍紀、賞罰分明。針對宋軍士氣低沉、素質良莠不齊、邊備鬆弛等問題,韓琦又向仁宗上《周歷邊塞陳利害奏》《陳用兵練卒之策奏》等奏章,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積極練兵、整頓部隊,著重強調訓練精兵、奇兵,加強軍隊間的配合策應能力﹔還十分注重提拔人才,如智勇雙全的狄青就深為他和范仲淹所器重,成為抗擊西夏的一員猛將。韓琦還大興營田,征用土兵(西北當地的兵士),使軍事和農業生產結合起來,既可以發展生產,增加當地軍需供應,又可以減輕朝廷物資輸送壓力,從而鞏固邊防。經過多年經營,宋軍戰斗力得到很大提高,邊防得到了有效鞏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夏的侵掠活動。韓琦與范仲淹率軍防御西夏,相互配合,人稱“韓范”,在軍中獲得了很高威望,當時邊關還有歌謠傳頌:“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公忠體國,支持新政。慶歷三年(1043年),因守邊有功,范仲淹和韓琦奉調回京,范仲淹任參知政事,韓琦為樞密副使。北宋中期,國勢日趨衰弱,面對內憂外患和國庫空虛的狀況,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士大夫感到必須採取改革措施,才能擺脫困境。慶歷三年九月,范仲淹等向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作為范仲淹的助手,韓琦支持並參與了這場新政,他針對軍事和吏治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議,即“七事”和“八事”﹔大力支持鹽法改革、冒著背負“朋黨”罪名的風險為改革派辯護。由於新政觸及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激烈反對,改革以失敗告終。韓琦雖然因新政期間主要忙於宣撫陝西、宋夏議和等西北邊務,直接參與新政的具體事務並不多,但在這次變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見識、策略和氣度。韓琦不畏權貴的態度和正直敢言的作風,給宋仁宗和僚屬留下了深刻印象,這為他后來被再次擢升奠定了基礎。

力行善政,造福百姓。韓琦一生擔任過多個地方的主政長官,所到之處,他體恤民情、廣施善政,贏得了百姓的贊譽。曾鞏評價他“萬裡耕桑無一事,三朝功德在生民”。寶元二年(1039年),四川旱災嚴重,飢民遍地,韓琦被任命為益、利路體量安撫使。他入川后減免賦稅,懲辦辦事不力的官吏,將當地官府常平倉中的糧食發放給飢民,在四川各地積極賑災施粥,史料記載救活的飢民達190萬之眾,四川百姓對韓琦無不感激,說道:“使者之來,更生我也。”慶歷八年(1048年),韓琦任定州知州並兼定州路安撫使,當時的定州作為邊城重鎮,長期由武將鎮守,軍紀廢弛,士兵驕橫散漫。韓琦到任之后,大力整頓軍紀,恩威並行﹔他又研習兵書,自創陣法,令軍士日夜操練,定州軍一時成了“精勁冠河朔”的軍事力量。韓琦在定州任職的幾年期間,河北屢遭水旱災害,他積極放賑救災、拯救百姓。韓琦還十分重視教化作用,創建州學,教化民眾。他從定州調往並州時,“官吏皆泣下,既而道路士庶,哭聲動原野”。在韓琦任職過的揚州、定州、並州、相州等地都有百姓為韓琦立的祠廟,河北大名為他立了生祠,可見其善政惠及很多地方和百姓。

為相十載,贊輔三朝。嘉祐元年(1056年),韓琦被召還為三司使,后拜樞密使。嘉祐三年(1058年),韓琦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成為宰相。此時正逢皇帝傳位危機,宋仁宗三子相繼夭折,皇嗣一直未立,太子歷來被視為國本,朝廷內外深為擔憂。韓琦身為宰相,對立儲之事十分關心,他屢次上疏建言:“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力諫宋仁宗從宗室中選擇賢德之人立為太子。在韓琦的極力勸說下,仁宗於嘉祐七年(1062年)立濮安懿王趙允讓之子趙宗實(賜名趙曙)為皇太子,由此避免了帝位之爭,穩固了朝政。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去世,趙曙即位,是為宋英宗。英宗被確立為儲君,韓琦應推首功,但他從不在別人面前夸耀此事,並盡心盡力輔佐英宗執政,立下扶危定傾之功。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病逝,颍王趙頊即皇帝位,是為宋神宗,韓琦又有擁立之功。韓琦一生“相三朝,立二帝”,忠心耿耿、勛業赫赫,既鞏固了宋朝統治,也使百姓免於因政局不穩導致的戰火頻仍、生靈涂炭。歐陽修稱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編輯:賈澤娟   送簽:陳誠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