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無愧循吏

翁宏業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022年07月13日08:32
文字縮放:

南京小倉山一帶,曾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園林,是為隨園。這裡南臨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面是鐘山,東面為朝天宮,可謂金陵勝景盡收眼底,“其間山水之佳,樓台之美,花木之盛,觴詠之繁,久已圖不勝圖,記不勝記,見於詩歌更不一而足”。

隨園的主人自號隨園老人,並寫就著名的《隨園詩話》,死后亦葬於隨園,墓室位於小倉山南嶺隨家倉的百步坡上。他,就是清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袁枚。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天資聰慧,12歲入縣學,23歲中舉,乾隆四年(1739年),24歲的袁枚就考中進士,名列第二甲第五名,入選翰林院庶吉士,一時名滿京城。翰林院“散館”后,袁枚出京做官,歷任江蘇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知縣。

袁枚的詩人與散文家的身份太過出名,以至於讓人忘記了他也曾有一段為官經歷。袁枚擔任知縣的時間雖然不算長,但廉潔奉公、勤勉盡責,敏而能斷、不避權貴。他深知一個人、一個家庭如果長年打官司,必然導致家道中落,所以無論大小訴訟,袁枚都是有案即審、有案即判,從不稽留耽擱,力求公正無私,以使百姓免於詞訟之累。

江寧方山溪洞外,有兩戶人家為了一塊田地的歸屬,打了多年官司。因為沒有地契,權屬不明,爭訟多年仍然沒有結果,公堂上的狀紙早已堆積如山高。為了讓兩家免於詞訟之累,時任江寧知縣的袁枚秉公裁決,悉數裁撤了此前的判決文書,命人重新丈量土地,另外發給地契,使他們各自開墾耕種,一起陳年積案就此化解。

為了整飭民風,袁枚經常召集鄉裡長者,打聽境內有前科的人、頑劣之人的名字,核實無誤后張榜公示,並許諾如三年內沒有劣跡,即可將姓名從榜上撤下。這一做法果然奏效,由此“奸民皆斂跡”,原來的作奸犯科之人都能痛改前非,社會風氣明顯好轉。

袁枚為官嚴於律己,他認為作為一名官員,應該嚴格約束身邊的人,如此官民之間才能相處融洽,很多官場和社會弊病自然就消除了。袁枚的才干得到兩江總督尹繼善的賞識。清代學者陸以湉在《冷廬雜識》裡贊道:“其為宰時,清勤明決,無愧循吏。”

袁枚愛民,民亦愛袁枚。他在《隨園詩話補遺》卷十中記載:他27歲時權知溧水,離任時,“吏民泣送,有以‘萬民衣’披我身者,金字輝煌,皆合郡人姓名也”。“一路壺漿擎父老,萬家兒女繡衣裳”的送別場景,讓袁枚為之動容。

乾隆十年(1745年),他從沭陽調任江寧知縣,當地百姓亦以“五步一杯酒,十步一折柳”,深情相送。多年以后,袁枚依舊感嘆,“蓋賢者視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也就是說,為官者如果把老百姓當成自己的親人,老百姓自然也會把他當親人,久久挂念。

袁枚一生淡泊名利、進退自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他在南京買下一座荒廢的園林,改名為“隨園”。此后,袁枚辭官歸隱,定居南京,精心修筑隨園,在此生活了半個世紀。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些清靈雋妙的詩句,都出自袁枚筆下。他從毫不起眼、別人都容易忽視的苔蘚中看到了它對生命怒放的渴望與堅持,有人說袁枚筆下的苔花絲毫不亞於名貴的牡丹花。

作為乾嘉之際的詩壇領袖,袁枚詩文雙絕。他倡導“性靈說”,主張直抒胸臆,寫出個人“性情遭際”,並為后世留下《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等著作。他的才華、睿智與洒脫,他的真性情與赤子之心,早已融進了古都金陵的文脈之中。

( 編輯:王春春   送簽:陳誠   簽發:張桃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