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甲骨文從這裡走來——殷墟與它的考古故事

易舜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022年11月14日16:14
文字縮放:

習近平總書記10月28日在河南安陽考察了殷墟遺址,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殷墟是商朝晚期都城,是甲骨文的發祥地,在近一個世紀的考古歷程中,發現了大量文物與遺跡,為探索商文明與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支撐。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

中原大地,古都璀璨。

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誕生了洛陽、鄭州、安陽、開封四座古都。鄭州與安陽曾是商朝不同時代的都城,公元前14世紀,第19位商王盤庚將商朝都城遷至北蒙,將北蒙更名為殷,自盤庚至商朝滅亡,都城不再遷徙,殷作為商朝都城的歷史有273年,西周建立后,又沿用了一段時間。

這座殷都,便是今天的安陽殷墟。殷墟在中國考古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証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從1928年開始對殷墟進行考古發掘,在近一百年的時光中,這座大遺址給考古學家和公眾帶來了許多驚喜,然而要說最激動人心的驚喜,首推甲骨文。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之際,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的祝賀。賀信說,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甲骨文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899年,清朝學者、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偶然在中藥“龍骨”上發現了文字,對其進行鑒定后認為是古物,隨即開始有意識收藏甲骨。王懿榮收藏的這批甲骨,為一個叫劉鶚的學者獲得,這位劉鶚字鐵雲,是《老殘游記》的作者,他於1903年出版了《鐵雲藏龜》,這是我國第一部甲骨文資料選編。

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甲骨文的巨大學術價值,涌現出了“甲骨四堂”。這四位對甲骨文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學者,其字或號中都有一個堂字。“甲骨四堂”中年齡最大的是羅振玉,號雪堂,1908年他設法弄清楚了甲骨的出土地點,隨后他與王國維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

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不僅為中國歷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也提供了研究的新范式。甲骨文是地下發掘出的第一手材料,可以與流傳下來的文獻進行印証,這便是王國維倡導的“二重証據法”。王國維,晚年號觀堂,他依據甲骨文記載重構了商王世系,發現甲骨文的記載與《史記·殷本紀》的記載基本吻合,這就有力証明了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可信的歷史著作,既然《殷本紀》可信,那麼《夏本紀》也一定有所本,這又為探索夏朝歷史奠定了基礎。當時疑古思潮大興,王國維的研究給這一思潮猛然一擊。

對甲骨文的研究,直接促成了1928年對殷墟的發掘。從1928年到1937年,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對殷墟總共進行了十五次發掘,參與其中的學者,許多日后成為名家,如董作賓,字彥堂,1933年他發表了《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將殷墟甲骨劃分為五期,這是甲骨文研究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其五期劃分法沿用至今。

今天參觀殷墟遺址的宗廟宮殿區時,觀眾能看到一些宮殿基址、車馬坑,還會看到一個空空如也的大坑,它直徑約2米,深約4.4米,正式的名字是“YH127”,這個坑中曾堆滿甲骨,是新中國成立前殷墟遺址考古的最大收獲,發現它的過程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考古學家在殷墟發現了一個“檔案室”,萬片甲骨揭開商朝神秘面紗

1936年6月12日,對殷墟遺址進行的第十三次發掘原本計劃在這天結束。這天下午四點,在YH127中發現了大量龜甲,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當天清理完這些龜甲,考古隊想爭取第二天清理完畢。這些龜甲都是記載著珍貴歷史信息的文物,天氣正在變熱,現場清理不利於文物的保存,於是決定整體提取,到室內再仔細清理。考古學家歷四個晝夜,“才把這堆鬆若海綿、質如散沙的灰土和灰土上所襯托的脆弱的、腐朽而不易動手的龜甲,妥適而安全的裝入一個高約一公尺寬約一尺七寸的大木箱中”。

這年的6月24日,大木箱好不容易運送到了安陽火車站,親歷此事的考古學家石璋如在1940年代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如注的大雨連綿不休,到七月四日才裝車起運,這箱在車站上冒雨候車,又十晝夜”。現代文學家敏銳地抓住這個細節,將其與古代傳說中“倉頡作書,而天雨粟”相提並論。

文字是人類偉大的發明,因為有了文字,人類的經驗與智慧才能傳遞下去,這才有了文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按照古文字學家李學勤的觀點,甲骨文的成熟,“不僅表現於字的個數之多,也表現在字的結構的復雜”,甲骨文中能夠找到古人所說的“六書”的實例,所謂“六書”是指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前四者是造字的方法,后二者是用字的方法。

盡管時至今日仍有為數不少的甲骨文未辨認出,但甲骨文中的一些象形字,不必經過特別的訓練也能識別出,而經過特別的訓練后,識讀常見的甲骨文並非難事,這是因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與甲骨文是一脈相承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從1799年羅塞塔石碑的發現,到1822年法國學者商博良的成果問世,歷時二十三年。古埃及象形文字誕生與使用的文化已不復存在,而漢字與中華文化賡續不斷,歷久彌新。

YH127總共出土了17096片甲骨,除了8片牛骨外,其余都是龜甲,坑內還葬有一人,埋葬年代是武丁時代。YH127被人們稱為商朝的檔案室,這些甲骨是有意埋藏在這裡還是無意埋藏在這裡,今人無從知曉,其中包含的歷史信息,逐漸為我們揭開商朝的神秘面紗,可以說今天的學者比司馬遷更加了解商朝。

新中國成立后,又在殷墟遺址發現了許多甲骨,其中較重大的發現有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出土5335片甲骨、1991年在花園庄東地出土1583片甲骨。對甲骨文的研究與整理也取得了重要成果,1978年至1982年,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出版,合集收錄41956片甲骨,此后又出版了補編和釋文,盡可能將存世的甲骨收錄齊全。郭沫若,字鼎堂,這位以激昂澎湃的新詩聞名的詩人在日本留學時開始接觸甲骨文研究,很快就有所成就,他注重以唯物史觀來詮釋甲骨文材料,這在當時是別開生面的。

新中國成立后殷墟考古進步顯著,正在建設中的國家考古公園將與公眾共享考古成果

殷墟遺址的考古,曾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而中斷。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殷墟遺址考古恢復,迄今已進行了超過一百次的發掘。2021年,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考古學家評選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殷墟遺址名列第一。

殷墟遺址考古讓今人能夠真切感受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文明的輝煌燦爛,這裡除了出土大量甲骨外,還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殷墟遺址橫跨洹水兩岸,許多觀眾在游覽了洹水南岸的宗廟宮殿區后便打道回府,而忽視了洹水北岸距宗廟宮殿區約三公裡的王陵區。王陵區共發現了13座大墓(含1座未完成墓)和數量眾多的祭祀坑。13座大墓按照墓道數量又劃分為不同等級,有四條墓道的等級最高,有兩條墓道的等級次之,有一條墓道的等級又次之。

13座大墓中,標號為M260的墓有一條墓道,1984年考古學家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確認這座墓便是抗日戰爭中被盜掘的后母戊鼎的出土地點,因此這座墓的主人是“后母戊”。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鼎,以其832.84千克的重量,榮居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制造這樣一件體量巨大的青銅器,不僅要解決一系列技術上的難題,也需要有周密的分工與合作。在這樣一件青銅器上,我們足以看到商朝青銅文明的發達。

“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武丁還有一位配偶叫婦好。1976年,考古學家在殷墟宗廟宮殿區發現了婦好墓,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殷墟遺址考古的一項重大發現。甲骨文中有上百條關於婦好的記載,她是一位母親,是一位佔卜師,也許最讓今人感到意外的是,她還是一位叱咤疆場的女將軍。

今天觀眾在參觀殷墟遺址時,能看到一座想象的婦好塑像,塑像背后就是她的墓室,這座面積不大的墓室,未經盜擾,保存完好,出土了近兩千件隨葬品,其中有468件青銅器、755件玉器。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婦好鸮尊,將貓頭鷹的形象融入到青銅器中,貓頭鷹昂首挺胸,自信滿滿。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婦好三聯甗,揭示了那時人們的飲食生活,三千多年前,隻有中國人掌握了蒸的技藝,這是中國人水與火相生相克智慧的展現。

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之精美不下於青銅器。收藏於河南博物院的跽坐人形玉佩,僅高5.6厘米、寬2.8厘米,但雕刻十分精致,人物兩膝與小腿貼地,臀部坐在腳跟,上身直立,這就是跽坐的姿勢,是席地而坐的商朝人一種常見的坐姿,人物頭頂留短發一周,眼睛很像是漢字中的“臣”,蒜頭鼻,口微張,這是一件挂在衣服上的配飾。婦好墓中出土過不止一件跽坐人形玉佩,還有融鳳凰與人的形象為一體的玉佩,不僅做工精美,更體現出商朝人非凡的想象力。

考古學家對婦好墓出土玉器的來源進行研究后,發現它們大部分來自萬裡之遙的新疆和田,考古學家認為那時就有一條玉石之路連接和田與商文化的中心地區。在中原地區之外,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江西新干大洋洲遺址等商代遺址的發現,說明商文化的影響力已拓展至長江流域,上述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既具有商文化的特點,又具有明顯的本地風格。這些遺址如洒落在地的花瓣,正逐漸收束為一枝花,一枝色彩紛呈卻又和諧美麗的花。

世紀之交,考古學家在洹水北岸又發現了一座商城,並且確認是一座都城,它的時代晚於鄭州商都,早於殷墟,這座商都是哪位商王的都城,考古學家還無法取得一致意見,但答案就在這片土地下。目前,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經過考古學家的不懈努力,這片廣袤的土地已經帶來了許多新發現,未來它還將帶給我們更多新發現。

地不愛寶,文脈綿長。

( 編輯:王春春   送簽:陳誠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