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踏遍青山人未老

劍鈞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022年11月15日11:16
文字縮放:

一座山,因毛澤東的一首詩詞而聞名。這座山坐落在江西會昌城外的貢水北岸。綿水和湘水匯流於山腳下。這就是會昌山。會昌山亦稱嵐山嶺,奇在幽林深處,水畔拔起,一峰獨秀。會昌山是座紅色的山,距紅都瑞金不到五十公裡。

1927年8月中旬,南昌起義的先頭部隊南下瑞金壬田一線,遭遇國民黨軍錢大鈞部阻擊。8月25日,起義軍向壬田守軍發起進攻,於26日佔領瑞金縣城,又在會昌山一帶激戰至30日凌晨,攻佔了會昌城,殲敵6000余人。這是南昌起義軍南下途中的一次大捷,在我黨軍史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今,會昌山之戰留下的戰壕、防空洞等遺跡仍依稀可見。

到了1933年,蔣介石設立了南昌行營,親自指揮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對蘇區實行經濟、交通全面封鎖,意圖逐步壓縮並摧毀蘇區。當時蔣介石集結了十一個師兵力,兵分兩路向中央蘇區門戶重鎮廣昌進攻。廣昌之戰從4月10日打響至28日凌晨結束,最終紅軍被迫撤出,廣昌失守。廣昌和會昌一北一南,是緊挨著瑞金的兩個縣。廣昌是瑞金的北大門,會昌是瑞金的南大門。廣昌失守,會昌也危在旦夕。眼見紅軍節節失利,毛澤東心急如焚。危機四伏,他十分憂慮黨和紅軍的前途命運,思索著中國革命的出路。

此時,有人建議毛澤東去往別處暫時休養。毛澤東堅持不去,表示自己不離開蘇區,不離開中國。會昌是當時中共粵贛省委駐地,1934年4月下旬,毛澤東離開瑞金,前往會昌調研並指導地方工作。

7月23日清晨,毛澤東帶著粵贛省委干部和警衛員,從文武壩出發,先是乘船渡過了綿江,經石角、黃坊,然后登上了會昌城外的嵐山嶺。一路上,清風習習,鬆濤陣陣,毛澤東登峰遠眺,會昌城外,三江六岸,群山峰巒都浸潤著紅軍戰士的青春熱血。從連綿起伏的群山,到崎嶇不平的山路,從中央蘇區的苦難輝煌,到反“圍剿”的血雨腥風,毛澤東思緒萬千,當日回到文武壩住地,他揮毫寫下了在中央蘇區的最后一首詩詞:《清平樂·會昌》。

《清平樂·會昌》是一首毛澤東長征前夕的離別詩。這一時期,雖身處逆境,詩人卻毫無氣餒,革命者的壯志像會昌山峰一般巍峨挺立,堅挺著自己的信念和意志。

詞的上闋中,“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一句為寫實,也是毛澤東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此句源於宋代僧人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師上堂曰:‘謂言侵早起,更有夜行人’。”后人衍生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明《增廣賢文》)。這句詩交待了登會昌山的時間。東方的天邊出現了魚肚白,毛澤東攜諸戰友去登臨岩幽林深的會昌山,可謂侵晨即起。一個“早”字,透出了一個“勤”字。

對於從井岡山崇山峻嶺中轉戰出來的革命領袖,毛澤東視登山如家趣,意濃濃。詞中的“君”字,原本為敬辭,多指稱對方,本屬第二人稱。此詩中,“君”則特指詩人自己。毛澤東在20世紀60年代答復英譯者時說:“‘君’行早的‘君’,指我自己,不是復數,要照單數譯。”這種用法,古而有之。晉代詩人陶淵明的名篇《飲酒·結廬在人境》中有言:“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裡的“君”就是詩人的自謂,意為:若問我何以如此,隻要心志高遠,所居之處自然就感到僻靜了。詩中的毛澤東趕了個大早去登山,自己卻並不覺得早。危難之時,仍有興致去攀越山峰,充分展示出詩人挽狂瀾於既倒的革命勇氣。實際上,對會昌山的攀越與長征途中對雪山的攀越,都是一種大無畏精神,象征了中國革命之路的艱辛,也象征了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未來的必勝信心與勇氣。

盡管寫作《清平樂·會昌》的背后,深藏著曲折坎坷的艱難與苦楚,但從詩詞中,讀者看到的卻是希望和光明。毛澤東曾對此詩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准備長征,心情又是郁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那些日子裡,他思考的是紅軍如何走出困境,如何面向未來。

“踏遍青山”實際是詩人對革命征程的一種回顧。從1927年的秋收起義,到1934年的反“圍剿”,從井岡山到會昌山,七年征戰,血雨腥風,毛澤東壯心不已。他初心不改,埋頭做調研、讀書、向中央提建議,“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這種偉大精神境界的真實寫照。

黎明登山,是《清平樂·會昌》的意境之所在。面對“山雨欲來風滿樓”,詩人毫無消極悲觀之態,反而道出“風景這邊獨好”的遠大眼光。在紅軍生死攸關之際,毛澤東反以開闊情懷,摒棄了內心的焦慮,以樂觀憧憬,抒發了革命信念,展示了開闊的革命襟懷和樂觀的精神境界。“獨好”二字,既是對會昌景致的贊美,也是對由無數紅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中央蘇區的深情謳歌。這首詞的上闋著重寫了會昌山近景風光,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無限感慨。讀之,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清平樂·會昌》也是一首毛澤東長征詩的序曲。這首詞的下闋,詩人以磅礡的氣勢,眺望了會昌以外的遠景。詩人站在會昌山之巔,放眼祖國大好山河,心潮澎湃,詩情濤涌:“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這裡的“高峰”當指嵐山嶺(會昌山)。毛澤東在后來談及這首詞時,回憶說:“會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顛連”意指山峰起伏,連綿不斷。“東溟”指東海,李白《古風·其十一》有曰:“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

佇立於城外高峰,八閩百粵,湘水綿水,蜿蜒九曲,直奔東海。此時戰火紛飛,尋遍全詞,竟無一句硝煙之氣,給人一種堅毅自信之感。詩言志,從《清平樂·會昌》詞中盡可領悟。

“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這裡的“南粵”一詞,始於《漢書》,指嶺南地區,如今的廣東就簡稱為“粵”。“郁郁蔥蔥”一詞見於《后漢書·光武帝紀》:“氣佳哉,郁郁蔥蔥然!”毛澤東在詩中指點江山,意不隻在風景,更在於抒懷。詩人從會昌山的連綿群山,看到了南粵的郁郁蔥蔥,看到了戰略的方向。

毛澤東寫詩,一向視通萬裡,詩句從會昌城外,一下子跳躍到東海,其寓意愈顯寥廓。從詩句上看,毛澤東是在高山之巔觀望遙遠的風景,但其詩意卻在於借風景展望遙遠的未來。不僅要“踏遍青山”,還要“直接東溟”,走向更廣闊的詩和遠方。其胸懷之闊,可裝下東海,容納八荒,這就是日后長征中,毛澤東“萬水千山隻等閑”的底氣。

黎明登山,且詩意盎然。此刻的毛澤東,英雄之氣猶如東方的紅日,正噴薄欲出,而空前絕后的偉大長征,也即將開拔了。那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邁,那是“風景這邊獨好”的展望。

《清平樂·會昌》一詞所獨創的藝術境界,寫山、寫海、寫林,寫旭日……其散發出的美景和豪氣,構成了縱橫千裡的壯闊宏圖,讓人們從黎明中看到了光明的曙光和明天的希望。

( 編輯:王春春   送簽:陳誠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