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一民之生重天下

——王安石筆下的家與國

沈偉鵬 劉東超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02月23日14:26
文字縮放:

家國情懷是中國精神的底韻,鮮明體現在歷代仁人志士的言行之中。作為宋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之一,王安石身上表現出濃厚的對家庭和國家的摯愛、期望和為之奮斗的信心、決心。這在其詩文中有清晰明確的表達。

賡續門風:能將孝友傳家世

王安石出生在臨川王氏龐大的家族之中。這個家族重視讀書且人才輩出。數代之間,這個家族形成了較為典型的家風,在許多成員身上都得到較好的體現。王安石和叔祖王貫之、父親王益是其中的佼佼者。有趣的是,這三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經歷有許多非常接近的地方。其共同的特征是:既勤學嗜書,文名早著,又孝悌敬誠,稱頌一時﹔既廉潔自守,狷介不屈,又仁愛寬厚,樂於助人﹔既才干突出,治績斐然,又倔強執拗,因而人生和仕途坎坷曲折。他們身上最為突出的特征是剛正不阿。

王安石充分地繼承了自己的家風,甚至在一些方面推向極致。對於自己家的門風,他有著清晰的弘揚意識、維護意識。由於家人在為官為學方面的重要成績,他對於自己書香門風得以持續充滿希望:“父兄為學眾人知,小弟文章亦自奇,家勢到今宜有后,士才如此豈無時。”這是他對自己書香家風得以賡續的自信表達。

尊親慈幼:心親不復異新舊

王安石非常孝敬愛戴自己的長輩和父母。“還家上堂拜祖母,奉手出涕縱橫揮。”父親去世后,王安石見到祖母極為親切又感到傷心。他著文記錄自己父親一生的行事,尤其是父親尊親慈幼的做法:“治酒食,須以娛其親,無秋毫愛也,人乃或以為奢。居未嘗怒笞子弟,每置酒,從容為陳孝悌仁義之本,古今存亡治亂之所以然,甚適。”這是他自己親身經歷的過程,其論述充滿著想念之情。對於父親的英年早逝,他以“嗚呼!其命也”的嘆息表達心中的哀痛。他的詩中寫到自己的母親:“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這裡寫的是作者和母親之間的深厚情感,天南地北千裡之遙,兒子子規啼血般痛徹心扉地思念母親。

王安石兄弟姐妹共有十人,他有兩個兄長是同父異母所生,但他和他們關系很好,尤其與長兄王安仁感情很深。安仁37歲去世后他寫了一首詩:“百年難盡此身悲,眼入春風隻涕洟。花發鳥啼皆有思,忍尋《常棣》鹡鸰詩!”他引用了《詩經·常棣》中“脊令在原,兄弟急難”的話,可能與父歿后兄長對他的照顧有關。他高度評價王安仁的道德文章,對於其道德文章不能為天下后世所見充滿遺憾,對於其英年早逝充滿哀傷。他與安國、安禮、安世、安上四位弟弟和三位妹妹是同母所生,感情深厚且常年對他們照拂有加,在文學上和他們有許多唱和。“水村悲喜拆書看,聞道並州九月寒。憶得此時花更好,舉家憐汝不同盤。”這是他寫給到並州為官的安禮的詩,詩中充滿對弟弟冷暖飢飽的關切。“我行二水間,無日不爾思。飄若越鳥北,心常在南枝。又如岐首蛇,南北兩欲馳。逝者日已遠,百憂詎能追。生存苦乖隔,邂逅亦何時。”這是寫給自己二妹的,表達了自己對遠方妹妹深深的思念和不能相見的悲痛。每個人為了生存四處奔波,兄妹山水遠隔,何時相見不得而知,這是對人生際遇深深的無奈。

對於后輩王安石充滿慈愛之情。他任鄞縣知縣時生了一個女兒,不到兩歲就夭折了。他寫有《別鄞女》一詩:“行年三十已衰翁,滿眼憂傷隻自攻。今夜扁舟來訣汝,死生從此各西東。”他專門乘舟來和即將入土的女兒告別,心中充滿悲哀和緬懷之意。后來還為她寫了《鄞女墓志銘》。王安石的長子叫王雱,才華橫溢但性情高傲多疑,僅僅32歲就去世了。王安石在王雱祠堂題詩:“一日鳳鳥去,千秋梁木摧。煙留衰草恨,風造暮林哀。”對王雱才華給予高度評價,也表達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深切哀傷。據說,王雱與妻子龐氏關系不好,日夜爭吵。王安石知道這不是兒媳的過錯,而是兒子精神出現問題,於是為兒媳“擇婿而嫁”。這反映了王安石開闊的胸襟和高尚的品格,反映了其處理家庭關系的識見遠超同時代“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腐儒議論。當然生活中也有高興的事情。女兒生下一個漂亮的男孩,他寫下一首詩相贈:“南山新長鳳凰雛,眉目分明畫不如。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這小家伙非常貪吃好東西,作為外祖父的王安石充分滿足他,但也期望他將來能夠多讀書、成俊才。

強國濟世:壯士憂民豈無術

作為品行高潔的政治家,王安石摯愛自己的國家、關切民眾的疾苦。這一點非常同於“詩聖”杜甫。他極為贊賞杜甫在“瘦妻僵前子仆后”“餓走半九州”的生存狀態下,仍然“不廢朝廷憂。常願天子聖,大臣各伊周。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飗”。這樣寬廣的博大胸襟和高尚的人生境界令王安石贊嘆不已,並願學習效法,甚至希望杜甫復生自己與之交游。

深深契於先賢之心,王安石清晰看到自己時代的各種問題,深切地憂國憂民。“豐年不飽食,水旱尚何有”“三年佐荒州,市有棄餓嬰”“崎嶇山谷間,百室無一盈”。這是北宋和平年代非常多的景象,這是作為地方官的王安石親眼所見、親筆所記。更為重要的是,“特愁吏之為,十室災八九。原田敗粟麥,欲訴嗟無賕。間關幸見省,笞扑隨其后。”他指出官吏的盤剝是百姓痛苦的重要原因。“賤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與爭秋毫”,王安石內心充滿對百姓的憐憫,並表明為民瘼起而奮爭的決心。他看到並指出了封建王朝的國家危機,表達了自己為國為民的政治意向。

從王安石的詩文可以看出,他的家國情懷深沉而真摯,朴實而綿長。梁啟超稱贊王安石說:“其德量汪然若千頃之陂,其氣節岳然若萬仞之壁”,雖然是比喻之辭,但卻是對其品性人格的准確描述和道德高度的凝練概括。家國情懷構成其德量和氣節的深層力量和核心內容。

(來源:2023年02月20日 A3版)

( 編輯:賈澤娟   送簽:陳誠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