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本網專題>>理響中國>>理響中國

【理響中國】深刻把握“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

洪曉楠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07月05日09:40
文字縮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深入闡明“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們黨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規律性認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識已經更為深刻地進入文化和文明的層面,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提供了科學指引。

第一,“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一個重大判斷,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宇宙觀上,馬克思主義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文明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天下觀上,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解放,中華文明講求“天下為公”“大同世界”“協和萬邦”“天下大同”。在社會觀上,馬克思主義堅持矛盾分析,中華文明秉持“和而不同”“和諧相處”。在道德觀上,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精神境界極大提高,中華文明講求推己及人,善養浩然之氣,德主刑輔、以德化人,民貴君輕、政在養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任人唯賢、選賢與能。一般而言,“結合”主要是指人或事物間發生密切聯系。“結合”不是“混合”,不是“摻合”。“契合”主要是指“符合”“合得來﹔意氣相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的“結合”,主要就是指兩者之間發生的“密切聯系”。就此而言,“契合”則是在“密切聯系”的基礎上才能形成的。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

第二,“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既引發了中華文明的深刻變革,也走過了一個逐步中國化的過程。”一方面,馬克思主義通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生機與活力。中華傳統文化的命運不在於傳統文化本身,而是取決於能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改造、革新、重塑傳統文化。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范。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密切結合,才能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中華傳統文化發源於綿延5000多年的農耕文明,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基礎之上。因此,它所具有的唯物主義和辯証法思想都是朴素的,是基於生活經驗的抽象思辨,並非完全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產生於現代工業文明,關鍵是實現了中國化時代化,因此,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另一方面能夠從后現代文明的視角避免現代工業文明的弊端,可以在更高程度上提升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相遇,從而產生了深刻的“化學”反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馬克思主義獲得豐富的文化滋養,所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馬克思主義通過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本身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証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充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充分貫徹,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充分彰顯。”這表明,不僅馬克思主義沒有辜負中國,中國也沒有辜負馬克思主義。兩者相互成就的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取得成功,使馬克思主義以嶄新形象展現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於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

第三,“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早在2018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就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7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得到這個成果極不容易。”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園感慨道:“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語重心長地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一樣?為什麼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於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於‘兩個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隻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

第四,“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並有力地作用於道路、理論和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如果說,“第一個結合”是一次思想解放,讓中國共產黨人清楚地知曉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才能從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桎梏中解放出來,那麼,“第二個結合”更為重要,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堅守馬克思主義大“道”的同時,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文化廣泛應用於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價值與文明的高度加以創造和發展,使之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我們黨開創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與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傳統,‘兼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關聯。我們沒有搞聯邦制、邦聯制,確立了單一制國家形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順應向內凝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發展大趨勢,承繼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中國文化大一統傳統。”由此可見,通過實現“第二個結合”,我們黨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代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中熠熠生輝,綻放出更加耀眼的生機和活力。

第五,“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使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立足於現實的中國,又植根於歷史的中國,具有強大的歷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有力地証明了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而且可以實現結合。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新空間,鞏固了文化主體性。“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的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的高度。我們不能躺在中華文明的歷史殿堂裡當“啃老族”,而是要奮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需要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創造新的更大奇跡,也需要在文化建設和文明發展方面創造新的更大輝煌。

(作者系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 編輯:王馨悅   送簽:王馨悅   簽發: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