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本網專題>>理響中國>>理響中國

【理響中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原創性貢獻

郭冠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07月05日09:53
文字縮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並從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六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和闡釋。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蘊含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並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彰顯的人民立場、唯物史觀以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定了價值取向,提供了方法論支撐。

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實際,進一步深化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內涵。對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斗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人民主體性”更加突出、“人民利益至上”更加突出、“人民是否滿意”更加突出三個方面。

“人民主體性”更加突出。“中心”二字清晰地表現出將人民從“客體”向“主體”轉變。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列為十四個基本方略的第二個方略,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在《堅持人民至上》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深刻指明要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擺在為民造福突出位置,貫穿於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明確強調了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劇作者”的雙重角色。

“人民利益至上”更加突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對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為人民服務”、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准”、江澤民同志提出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繼承和發展。特別是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人民是否滿意”更加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於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民標准”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明確提出“全黨同志無論職位高低,都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

堅持唯物史觀方法論

任何一種經濟理論體系,都以一定的哲學思想作為基礎。英國古典經濟學以英國唯物主義哲學為其哲學基礎,實証主義、規范主義和實用主義等都曾是西方經濟學不同流派的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建立在唯物史觀哲學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上必須始終堅持唯物史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唯物史觀的原創性貢獻,主要在於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一方面,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把握。生產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准確判斷我國生產力發展狀況,選擇了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使我國在不到三十年內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遵循和把握生產力發展規律,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根本任務,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依據我國生產力發展狀況,對我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了科學的判斷,創造性地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並將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為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利用制度優勢,根據生產力所處的階段選擇生產方式,以促進生產力發展並理順生產關系,提供了方法論指引。

另一方面,對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認識。作為唯物史觀的重要命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並且貫穿於每一個社會形態的始終。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具有特殊的性質和特點,集中體現在經濟和政治的辯証關系中。政治的核心是國家,國家是政治的權力機關,國家通過制定和實施法律等強制性手段與運用財政、貨幣等經濟手段影響經濟生活。社會主義國家是具有強大建設功能的上層建筑主體,而這些作用都基於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要理解社會主義政治與經濟關系,需要充分理解國家的作用和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社會主義中國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制定發展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克服“市場失靈”,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實現社會主義奮斗目標砥礪前行。對於社會主義國家政治與經濟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指出,“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同時又反作用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乃至於起到決定性作用”。其中,“乃至於起到決定性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創新發展,為理解為什麼要加強黨的統一領導、為什麼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為什麼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等提供了依據。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對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系列論述,深化了我們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有力地指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新與發展。

堅持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

辯証法是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運用的根本方法,實踐認識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的辯証法和實踐認識論應用於經濟工作之中,形成了以系統觀念為核心的科學思維方法、以堅持問題導向為核心的科學工作方法。

一方面,堅持系統觀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根據新的實踐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戰略,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其中,“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把“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列為“六個必須堅持”之一,並明確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隻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推進改革發展、調整利益關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系統觀念是在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証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等基礎上形成的,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了科學思維方法。

另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認識論在中國的具體應用,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的特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其中的“中國具體實際”就是現實中的問題,“相結合”的方法就是堅持問題導向的方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而現實問題不是來源於文本,也不是來源於空洞的說教,而是來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堅持問題導向就是堅持直面現實的經濟學分析方法。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落到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他把“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列入“六個必須堅持”之中,並指出,“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探索,唯有堅持問題導向,直面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才能更好地將這些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並進一步在實踐中完善和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隻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

(作者郭冠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資本論》研究室主任)

( 編輯:王馨悅   送簽:王馨悅   簽發: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