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本網專題>>理響中國>>理響中國

【理響中國】以新的歷史意識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的知識體系

梁孝
來源:黨建網2023年07月05日09:55
文字縮放: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歷史使命,要求我們必須以新的歷史意識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的知識體系。

現代哲學社會科學是從現代社會的治理實踐中誕生的,是人們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在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發展,社會結構將不斷分化,不斷復雜化。同時,在全球范圍內,國家間相互交往愈發緊密。要科學地認識當下高度復雜的社會,解決社會面臨的問題,就必須認識社會運行和發展的規律。而且,在具體的領域,這些認識往往是能夠量化的知識。隻有這樣,才能提升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保証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歷經艱辛探索和艱苦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路徑提供了新選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動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偉大的時代需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回答時代問題,波瀾壯闊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材料,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智慧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的知識體系,要破除一種錯誤觀念。這種觀念認為,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對社會或者社會某個領域的運動和規律的正確的、抽象的反映,反映的規律是普遍的,解釋力是普遍有效的。因此,隻存在哲學社會科學在具體國家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應用,而不存在某個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更不存在某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的自主知識體系。這種錯誤觀念的思想根源就在於將哲學社會科學簡單地等同於自然科學,忽視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特殊性。

首先,哲學社會科學滲透著一個國家和民族長期積澱的歷史意識。當一個國家和民族面臨一定的時代任務時,就會形成一定的歷史意識,產生一定的歷史想象,這種歷史意識和歷史想象深刻地影響著這個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特定的科學立場和整體特征。

其次,哲學社會科學並非個人化的認識活動,而是一種體制化的認識活動。哲學社會科學作為國家體制的一部分,必然為國家利益服務。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上,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發展程度,形成了不同的國家利益,從而形成不同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

再次,哲學社會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它受到國家制度的制約。人類社會的秩序和規律都是通過人在一定制度和文化的活動中表現出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能脫離一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歷史來進行研究,更不能通過抽象邏輯推演進行研究。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在我國頻頻“失靈”,哲學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呼聲在學術界不絕於耳。

新時代要建立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的知識體系,是立足於中國歷史和社會現實,服務於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並且能夠持續發展的知識體系。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的知識體系,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兩個結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這些重要原則之外,還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要立足於新的歷史意識。一個社會有自己的物質結構,也有與之相應的精神意識。一個人會思考“我是誰”,一個社會也要思考“我是誰”。現代哲學社會科學是對社會的科學認知。同時,就哲學社會科學的整體而言,它也在回答“我是誰”。從社會的發展來看,這種“我是誰”的社會意識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著的歷史意識。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推動歷史意識不斷深化,同時,歷史意識也會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深層范式,深刻地影響著哲學社會科學的整體建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社會意識和歷史意識,與這個國家實力的增長和其在世界舞台中的位置密切相關。現在,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時代問題和世界問題需要中國來回答,歷史的責任需要中國來承擔,人類未來命運需要中國貢獻中國智慧。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以新的歷史視野、新的歷史意識、新的歷史想象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的知識體系。

二是要立足於中國經驗。一個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的知識體系是從其社會土壤和歷史土壤裡生長出來的,解決的是這個國家的問題,搜集、整理的是這個國家的經驗,並根據這些經驗提出理論假說,解釋其社會運行,預測其未來發展,並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形成規律性認識,進而形成知識體系。立足本土經驗,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的知識體系,並非閉門造車,而是要正確處理“源”與“流”的關系。從根本上說,一個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的“源”,是這個國家特定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經驗。這種經驗抽象為一定形式的理論,經過實踐驗証其正確性后,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不斷傳承發展。這種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對某個社會的抽象把握,包含著對社會規律的認識和可以借鑒的哲學社會科學方法。這種理論體系對其他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來說,就是“流”。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的知識體系,要立足於中國經驗的“源”,同時,也要借鑒其他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流”。這種借鑒,不是忽視國情的巨大差別,刻舟求劍式生搬硬套具體理論和結論,而是研究、分析這些理論中帶有普遍性的認識和帶有啟發性的科學方法,將其納入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

三是要堅持百家爭鳴的方針。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非常有針對性地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方針。”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的知識體系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要求強大的理論創新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為了完成這個歷史任務,必須進一步鼓勵大膽探索,進一步倡導學術爭鳴,進一步活躍學術空氣。堅持百家爭鳴,進一步提升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要正確區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不要把一般的學術問題當成政治問題,也不要把政治問題當作一般的學術問題,不要把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混淆起來,用解決政治問題的辦法對待學術問題。隻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內在活力和創造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 編輯:王馨悅   送簽:王馨悅   簽發: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