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理論武裝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穩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刁琳琳
2023年08月02日11:30
文字縮放:

我國疆域遼闊、地域類型多樣,不同地區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市場條件、人口狀況、產業基礎等差異顯著,決定了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弱項將長期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戰略安排,提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等總體部署。這些舉措體現了區域協調發展對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作用,為新時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時代的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的內涵特征

新中國成立以來,針對不同歷史時期特定的區域經濟發展任務,我國區域戰略重點與規劃重心多次調整和演變,區域政策邏輯始終指向“彌合區域發展差距”的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穩定大勢的深入思考與系統謀劃,就區域協調發展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斷、新的理論概括、新的戰略安排。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舉措深刻闡釋中國重大區域經濟社會現象的產生原因和發展邏輯,豐富了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戰略和政策體系,成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區域戰略總體布局也隨之向全面協調和精准實施轉變。在黨的領導下,我國以改革創新為抓手、以經濟發展優勢地區為重點,深化、細化、實化區域政策,打造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跨行政區、跨區域板塊、跨流域重大戰略。這些區域重大戰略與總體協調戰略並進,形成了以“多極主導”實現高水平協調、引領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路徑,正在重塑中國區域經濟格局。

新時代的區域協調發展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在區域發展進程中,均衡與非均衡、協調與不協調的發展矛盾始終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有經濟規律作用的因素。區域協調發展不是平均發展、同構發展,而是優勢互補的差別化協調發展,應“承認客觀差異,不能搞一刀切”。協調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從全面小康邁向共同富裕的階段,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從“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轉向“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始終是貫穿其中的科學方法論。必須順應區域發展各系統在時序上有先有后、程度上有高有低、速度上有快有慢的規律,實現區域發展的“相對平衡”。一方面,立足各地區發展階段和比較優勢,走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優化發展的路子,促進區域關系和諧一致、形成平衡結構、實現整體協調,確保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區域經濟分布的集聚性特征,發揮好強勁活躍增長極的主引擎作用,促進各類要素向發達地區中心城市高效聚集、充分涌流,持續提升樞紐型區域創新策源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最終形成以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都市圈引領城市群、城市群支撐區域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特征是精准協調、高質量協調和可持續協調。一是精准化的協調發展。新時代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以往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進行了完善與具體化,規劃及政策制定更加注重精准性、有效性、差異化,即遵循“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針對微觀主體、突出問題和重點區域制定跨區域、次區域規劃,對特殊區域採取特殊具體政策,形成基於小尺度空間單元的梯度化、多層次的發展戰略,強化對同類型區域的統一指導。二是高質量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有條件的地區在探索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將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各領域,跨區域聯通人才、數據、技術、資金等各類要素,統籌制度、政策、體制、機制,覆蓋總量、質量、結構、效益,以核心區域輻射聯動周邊區域,推動形成更高質量的“區域一體化經濟”。同時,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評價必須以是否有利於促進共同富裕作為重要標准,以各區域人民是否獲得相對均衡的生活水平作為檢驗區域政策成效的評判標尺,在動力、指標、考核體系建設等方面率先突破,使最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最終受益於協調發展成果。三是可持續的協調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時代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針對重點開發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能源資源型地區建立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長效合作機制,促進地區層面資源的高效集約利用、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雙碳”目標與經濟增長的整體協同,最終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有序、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的格局。

以區域協調發展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根基

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區域市場一體化,強調規則體系共建、創新模式共推、流通設施互聯、市場信息互通、市場監管共治,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內容。隻有通過市場一體化聚合起強大的區域市場,在此基礎上形成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才能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持續動力。為此,一是完善區域市場基礎設施。推動區域內市場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通過高效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協同提升物流網絡運營能力、合力優化商貿流通體系、同步推進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等舉措,優化要素資源流通環境,為建設區域高標准市場體系提供堅實支撐。二是完善公平開放透明的區域市場規則。逐步實施區域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妨礙公平競爭、造成市場分割的“土政策”,大力提升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水平,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制度性、程序性規則,促進商品要素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三是探索建立跨區域利益調控平衡機制。以“共擔成本、共享收益”為基本原則,嘗試在區域間的企業遷移過渡性稅收分享制度、以居住地為基礎的個人所得稅分享制度、跨行政區域財政結算等方面率先突破,實現各方利益均衡,激發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完善區域發展政策體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是形成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應不斷提升各種機制間的聯動性和協同性,構建高質量一體化的區域制度體系。一是完善一體化的區域治理機制。深化技術市場融通合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產權保護協作、通關便利化、基本公共服務政策銜接、建設用地指標跨省市交易等領域的改革創新,加強區域政策與財政、貨幣、產業、投資、消費、價格等方面政策的協調配合,構建統一規范、層次明晰、功能精准的區域政策體系。二是建立都市圈協同發展機制。以促進超大特大城市與周邊市縣同城化發展為方向培育現代化都市圈,加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功能產業向周邊延伸,形成高頻度、大規模、緊密聯結的要素流動網絡﹔以都市圈為基本空間單元建立區域協同組織機制、規劃統籌機制、制度協調運作機制、財政收支平衡機制﹔科學有序分類推進中心城市、區域大都市、次級核心城市、重要節點城市建設,形成職住協同、要素互補、一體聯動的都市圈城鎮體系結構。三是構建區域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在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基礎上,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重要切入點,提升縣城和中心鎮的集聚效能及輻射帶動能力,在完善城鄉土地制度、戶籍管理制度、就業制度等方面重點發力,以城鄉融合促進區域經濟整體良性發展。

強化區域空間治理。一是基於區域生態安全維護目標,構建統一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統籌推進區域開發建設和國土空間保護,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抓好用途管控指標體系建設,設置生態紅線保護底線指標,通過約束性指標和管控邊界推動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逐級落實落地﹔嚴格落實“三區三線”等管控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空間開發建設行為准入條件,實施分級分類負面清單管控,健全用途管制機制。二是以省際交界地區規劃管控為重點,探索城市群大尺度空間治理模式。探索“多規合一”全域保護的大尺度空間規劃和跨區域空間治理模式,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管控體系,實現規劃建設“四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准、統一管控)、利益公平分配和要素自由流動。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決策咨詢部主任、教授)

( 編輯:徐雅維   送簽:徐雅維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