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理論武裝

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的“六個必然要求”之三

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鄭功成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24年07月08日08:30
文字縮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4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使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充分証明了隻有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才能把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新時代以來的偉大實踐也充分說明,隻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是因為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的事業。一方面,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價值旨歸。我們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隨著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隻有堅持為了人民而改革,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才能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另一方面,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實踐証明,隻有依靠人民而改革,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人民群眾才會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到改革之中,不斷夯實改革的群眾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落到實處。比如,在就業領域,圍繞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不斷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等﹔在教育領域,通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等,推動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設﹔在社會保障領域,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基本建成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制度在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健康領域,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等。這些改革措施,都是為了回應人民群眾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體現。

全面深化改革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新時代以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動下,從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到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再到建成造福億萬人民的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郵政快遞網、5G網絡等,現代化建設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具體來看,全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困難群眾的就業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人口紅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紅利”轉變。2023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10.66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2022年,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別達80%以上和70%左右,社會保障范圍進一步擴大。保障房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2歲。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汽車、信息、旅游、文化消費日益大眾化,2023年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重提高到45.2%。此外,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數字閱讀成為新時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覆蓋城鄉,城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差距明顯縮小,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實現物質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會安定、生態宜人,中國式現代化努力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彰顯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

同時,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也為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足動力。一方面,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於增強社會穩定,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營造有利環境。另一方面,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有利於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進而促進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

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也是一項充滿風險挑戰、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宏偉事業,必須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緊緊依靠全體人民和衷共濟、共襄大業。”隨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和拓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將更加強烈。隻有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優化制度安排,把就業、教育、醫療、養老、托幼、住房、環境等老百姓關切的事情融入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才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轉化成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們要堅持目標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不斷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切實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同時也要看到,廣大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方面還面臨不少難題,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相比,我國民生保障制度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要堅持問題導向,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同時優化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握一些重要原則。一是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能偏離增進民生福祉這個發展的根本目的,也不能脫離經濟發展單純追求保障和改善民生,而要在不斷提高發展質量的條件下推動民生改善不斷取得新成效,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循環。二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思路,抓緊優化完善各項民生保障制度,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清晰穩定的發展預期。三是共建共享、崇尚奮斗。隻有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責,才能為持續改善民生、全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創造更多的物質與精神財富﹔隻有充分激發人民群眾奮斗的內生動力,才能形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四是統籌規劃、協同推進。將各項制度置於民生保障制度體系並統籌考慮其功能定位,促使相關制度有效協同,實現民生發展綜合效應最大化、最優化。五是縮小差距、促進公平。以不斷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距為著力點,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著力完善體制機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發揮再分配的調節作用,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提高精准性﹔發揮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但不能搞道德綁架式“逼捐”。加快優化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鞏固完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成果﹔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兒童福利制度,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完善就業制度。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促進公平就業、消除就業歧視,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完善教育制度。加快推進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完善醫療衛生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

(作者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4日 09 版)

( 編輯:王春春   送簽:王春春   簽發: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