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為傳統藝術作出貢獻


我叫楊林,但在藝術界,大家更多知道的是我的藝名:楊林川。
我1967年出生,回顧自己走過的五十七年歲月,百感交集。大學畢業后,我就在學校教書,后調入藝術企業做非遺主創人員。風風雨雨三十多年,我從一個普通的老師,成長為藝術家,同時擔任中國社會藝術協會常務副會長。
捫心自問,沒有黨的培養,沒有社會各界的支持,我是無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我現在的專業是中國傳統文化——瓷刻藝術的研究和創作。這在中國還是非常小眾和冷門的專業。在薄如蛋殼的瓷胎上進行多層次的雕刻創作,這既需要扎實的美術基本功力,也需要謹慎踏實的創作態度。所以,目前全國真正從事這個行業的藝術家,不過幾十個人,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深感責任重大,每次走進自己的工作室,我都有如履薄冰之感。
我的恩師李從化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民間瓷刻藝人,他年近九十歲以后,雙目幾乎失明,但依舊可以憑借手指的觸摸,指導我進行創作,他對藝術的痴迷和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影響了我的一生。
記得有一次,我在一對高檔的魯青瓷瓶上雕刻了敦煌飛天的圖像,打算送給國外友人。但雕刻的時候,我疏忽了,我把飛天的手指多刻了一道線,感覺成了“六指飛天”,我想這個細節,或許別人看不到吧,就沒有在意,准備“蒙混過關”。
想不到,李從化先生摸索到我的作品后,眉頭皺成一團,他再三摸索,然后憤怒地把我的作品扔在了地上,訓斥我:“沒有君子不養藝人,但咱們藝人也必須是君子,你不能糊弄人啊。”
他的話,讓我面紅耳赤,自此,在藝術創作中,我不敢再有任何偷奸耍滑的念頭。對自己創作失誤的作品,我哪怕砸碎,也絕不讓它走進市場。
我在傳承傳統瓷刻技藝的基礎上,牢牢樹立一個發展的理念,我認為,再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果不能融入現代社會,不能因社會的進步而進步,那這個傳統文化再優秀也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不會有生命力的。
我們主創的楊派瓷刻就是把傳統簡單地在瓷器上進行線條雕刻,改變成塊面雕刻,同時,“刻畫並重,畫重於刻”。我們把敦煌壁畫採用的礦物質顏料,進行納米級研磨,再結合世界上最先進的色彩黏合劑,直接在雕刻后的瓷器上進行創作。這樣,既彰顯了作品的立體質感,也讓畫面色彩逼真,鮮艷豐富。
近年來,我們在國內舉辦了二十多場展出,引起轟動,被海外媒體稱為“不可思議的東方奇葩”。
幾十年來,黨和國家給了我極高的榮譽和全方位的扶持。各級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門,都對我的楊派瓷刻項目多次調研考察,並給予資金和其他方面的扶持,這讓我的創作一帆風順。同時,我連續二十年,被選為江蘇省南京市政協委員,多次受到各級領導的表彰。
有幸加入中國社會藝術協會后,在邱新建會長的領導下,我開始關注群眾文化普及事業,參與了十余場大中型社會藝術的交流活動。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受到老會長、小提琴家盛中國先生的感召,在邱新建先生幫助下,主動捐款捐物一百余萬元給災區,被南京市委統戰部授予“光彩之星”稱號。
放眼未來,我充滿期待,在藝術道路上,還是那句老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台﹔作者單位:中國社會藝術協會)
( 編輯:張莉 送簽:張莉 簽發:趙品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