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評論

讀書須知出入法

牛慶良
2024年10月17日08:50
文字縮放:

讀書效果如何,方法很關鍵。南宋學者陳善在《捫虱新話》中指出:“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意思是讀書要全身心投入,鑽進書中細嚼慢咽,潛心研讀探索,不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讀了以后能跳出書本,高屋建瓴,靈活運用。這對我們讀書學習頗有教益,值得借鑒。

堅持原原本本讀。用陳善的話來說就是“見得親切”。看到一本好書,即心生一種親切感、親和力,出於樂趣、帶著情感進入書中,體會作者的“用心處”。這並非先入為主、主觀臆斷,恰恰是求知的開始。起好這一步,重要的是立足文本,心到眼到口到地讀、逐字逐句逐章地學。古人讀書,第一件事就是“句讀”。句讀,也稱句逗,俗稱“斷句”“圈點”。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強調啟蒙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們學習斷句。《三字經》中也講,“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語句段落,關系文章結構、事物邏輯,必須“求甚解”。如果缺失了原原本本這個基礎,讀書就容易支離破碎、淺嘗輒止,甚至斷章取義、跑偏錯向。

堅持融會貫通讀。“學而不化,非學也。”讀書而沒有融會貫通,就不能算真正有意義、有成效的讀書。“雖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雖有聖人之至道,弗論不知其義也。”不論是天下最好吃的食物,還是世間最高明的道理,只是生吞活剝不能咀嚼品味,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和價值。孔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達到融會貫通,要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上下功夫。朱熹說:“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隻有把相關的各方面知識、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多問幾個是什麼,既知其言又知其義,多問幾個為什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得到對事物全面系統、深入透徹的理解。經過這樣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處處聯通、層層深入的功夫,才能登堂入室,內化於心。

堅持聯系實際讀。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是讀書的旨歸所在。王充說:“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如果止於知而不能用,即使誦詩讀經千篇以上,也只是鸚鵡學舌、死在言下而已。毛澤東強調,“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為重要的學習。”他形象地指出,讀書學習要“有的放矢”。現實當中,一些人之所以會覺得讀書太空、學習沒用,根本問題就在於沒有明確目的導向、強烈問題意識,不能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難免“學用兩張皮”“知行不一致”。腦子裡裝著問題、想著目標,想去解決問題、實現目標,便會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把學和用結合起來,由此學得通透。

從入到出,一入一出,方是讀書。然而,讀書又不止這一入一出,常常是幾入幾出。尤其是對於經典文本的學習,需要反反復復讀,既要由淺入深再感悟,更要結合工作和實際再運用,循序漸進以至無窮。

(稿件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 編輯:王春春   送簽:王春春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