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日前,在查辦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水土保持監督監測站原黨支部書記、站長吳某某案件過程中,該州紀委監委第四監督檢查室、駐州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巴東縣紀委監委成立“室組地”聯合辦案組,不僅收集其腐敗的証據,也通過查詢吳某某的銀行賬目流水信息、購買煙酒土特產發票信息等方式,發現吳某某存在給多名領導干部、項目負責人贈送禮品禮金和違規吃喝等作風問題。最終,吳某某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其涉嫌犯罪問題被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
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強調,健全風腐同查同治工作機制。實踐中,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持系統思維,深刻把握風腐同源、由風及腐、風腐一體特征,持續發力糾治作風頑疾,堅決筑牢中央八項規定堤壩,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
持續完善“組組”協同監督、“室組”聯動監督、“室組地”聯合辦案機制,加強協作,織密“監督網”,是推動風腐問題一體發現、一體查處、一體治理的抓手。
“這輛車這周隻開了200公裡,為什麼加了兩次油?”“一個已不再進行生產作業、處於清算狀態的企業,為何產生如此多的公車業務?”……近日,天津市紀委監委駐天津港集團紀檢監察組在監督檢查中發現,二級企業相關負責人高某用公車油票為私家車加油、把私車維修保養費用混入公車賬目中報銷等問題。
通過全面梳理排查涉案單位工程項目、資金管理和公車使用等方面情況,駐天津港集團紀檢監察組進一步發現了高某涉嫌腐敗的一系列問題線索。此后,天津市紀委監委第一監督檢查室與駐天津港集團紀檢監察組開展研判會商,相關區紀委監委對高某及有關涉案人採取留置措施,“室組地”共同梳理、分析研判案件暴露出的公車管理方面問題,推動案發單位切實整改。
風腐同查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多方聯動、同頻共振、形成合力。不少地方紀檢監察機關著力構建多部門聯動機制,強化與財政、審計、稅務等部門的協作,推動監督信息聯通共享,形成快速查辦、線索移送、執法聯動等機制,有力查辦了一批風腐一體典型案件。
河南省紀委監委橫向聯合省直相關職能部門、縱向貫通省市縣鄉四級紀檢監察機關(機構),構建紀檢監察機關與相關職能部門協同,紀檢監察系統內部上下貫通的工作格局,對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一體糾治。
江西省九江市紀委監委針對隱入公函中的變異“四風”問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精准篩查問題線索,聯合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稅務局等單位成立專項督查組,採取實地察訪、查閱發票、個別談話等方式,與大數據比對相結合,重點對公務接待大額餐飲發票記錄、公務消費、公務接待費用超預算及“三公”經費平台有預警提示的部門單位起底排查。
構建大數據監督平台,通過海量數據比對碰撞,及時篩出異常數據、精准發現問題、深挖背后隱患頑疾……深化運用大數據技術拓展監督手段,推動信息技術與紀檢監察工作深度融合,能夠持續打通數據壁壘,不斷提升風腐同查同治的綜合效能。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上官鄉紀委監察辦通過“公車監管”模型預警,發現該鄉區域發展辦工作人員陳某使用的公車存在異常情況。根據核查,車輛GPS夜間經常顯示的地方,正是陳某的家庭住址。大數據顯示,陳某還存在未經審批駕駛公車前往某批發市場的情況。最終,因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陳某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當前,我們正以清廉杭州數智監督平台建設為切口,加快核心場景建設和高階模型開發,深度融入招投標、開發區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推動公權力大數據監督應用融入風腐同查同治工作機制。”杭州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同志介紹。
不斷健全風腐同查同治機制,由風查腐、由腐糾風,既是破解作風頑疾的重要手段,也是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的必要措施。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做好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工作,加強對風腐一體、由風及腐問題的梳理,從發案單位政治生態和領域性、行業性特點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對防治風腐問題從制度設計上提升科學性、針對性,增強綜合治理的效能。
聚焦“一把手”和關鍵崗位,對歪風邪氣露頭就打。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紀委監委把加強對“一把手”和關鍵崗位監督作為重點工作來抓,綜合運用列席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約談提醒、專項檢查等方式,著力在強化日常監督上下功夫,抓早抓小,防患於未然。
堅持糾風查腐與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同步進行。前不久,《甘肅省紀委監委機關風腐同查同審同析同治工作機制(試行)》印發,明確深入做好風腐同查同治“后半篇文章”,採取個案整改、專項整治、警示教育等方式,持續釋放風腐同查同審同析效能。
今年4月,甘肅省紀委監委部署在全省開展違規吃喝違規旅游專項整治。該省紀檢監察機關通過綜合案件查辦、剖析調研等情況,把群眾關注、易發多發、變異升級的風腐問題作為重點,按照謀劃部署、調度推進、督促檢查、成果檢驗、分析總結5個步驟,深入開展專項整治,提高風腐同查同治實效。
( 編輯:孫凱佳 送簽:孫凱佳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