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


寫作,是種怎樣的體驗?每個人在不同的節點,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或四顧茫然、內心忐忑,滿懷“將登太行雪滿山”的跋涉艱難,或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在“一山放過一山攔”的重圍中不斷尋路,又或是靈感迸發、文思泉涌,盡情釋放“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淋漓酣暢。
其實,對於碼字的人來說,倚馬千言鮮有,寫不出倒是常態。寫不出的時候怎麼辦?1931年,當《北斗》雜志社的編輯問魯迅“創作要怎樣才會好”時,先生就寫下《答北斗雜志社問》一文作答,“將自己所經驗的瑣事”總結為八條規則,其中之一就是“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
不硬寫,簡而言之,就是文章要言之有物,盡量“不作無病之呻吟”。然而現實中,寫不出硬寫,“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情況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文章妙用何在?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提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
從小處說,好文章或寬慰,或啟迪,或振奮人心、發人深省,讓讀者共鳴之余還有可能撥動讀者“命運的齒輪”﹔從大局來說,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筆墨不僅緊隨時代,在關鍵的節點上甚至影響時代之走向。
文章千古事,《左傳》就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多少往聖先賢嘔心瀝血著書立說,字字句句反復推敲,對寫作充滿審慎和敬畏。人稱狂士的國學大師黃侃有句名言:“五十之前不著書”,不是寫不出,而是要對文字負責,不硬寫。
然而,在快節奏的當下,或追求流量,或為了完成“KPI”,寫不出硬寫成了現實問題,費了作者也苦了讀者。
硬拉成長篇大論,實則令人昏昏。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迭代為寫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人們早已不在金石、竹簡上刀刻斧鑿,也不用埋首青燈黃卷、含辛茹苦,便捷的數據存儲、信息檢索、AI智能寫作,輕輕一鍵,大段的文字憑空而出,如此輕鬆的生產方式下,“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苦作似乎就顯得有點“傻氣”。
寫不出時,技術來湊,看似洋洋洒洒、龐然大物,細細剖開,卻是一團敗絮,拼接堆積各種材料,啰嗦冗長、邏輯凌亂,讀起來味同嚼蠟,讓人昏昏欲睡。而反觀不少精品之作,言簡義豐,言近旨遠。比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全文隻有81個字,卻足以將作者安貧樂道的意趣濃縮其中,千古流傳。
硬裝作高深莫測,實質內容空空。寫文章重在有真知灼見,拼的是思想、見識。如果思考總是流於表面、見解也尚且幼稚粗淺,卻刻意追求所謂高度、深度,一味用一些玄虛高深的術語、概念來墊高度、扮深沉,脫離了自己的認識實際,難免感到困難,如此硬寫隻會寫出一副拒人千裡的硬面孔,讓讀者避而遠之。
不少文章看似滿眼“詩和遠方”,其實人雲亦雲,不解決問題。有的是“新外套”裡疊著“舊襯衣”,把冷飯拿出來“炒一炒”,一嘗還是陳舊的味道﹔有的為流量需要,一日三更地硬寫,刻意玩梗賣萌,用新潮話語掩蓋蒼白的思想﹔更有的奉行“拿來主義”,缺乏原創觀點,隻顧改頭換面,實則隻copy到了皮毛,沒有get到精髓,壞了文風、失了初衷。
茅盾在《怎樣練習寫作》中就作了一番“不為寫作而寫作”的分享,要“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見”,才有寫作的激情和欲望。將自己的情緒、見解與讀者共享,喜樂憂愁共嘗,是身為寫作者最大的快樂與滿足之一。兩相對比,硬寫之下,許多作者苦惱著所謂的“身不由己”。
或是“內存”不夠。“腹有詩書氣自華”,作品是一個人文學素養和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隻有自身底氣充沛,才能向高而行。硬寫歸根究底是學識、閱歷等積澱還不足以支撐起系統的文章脈絡,有時候絞盡腦汁也不知如何下筆,或許就是因為腦袋空空,只能硬擠出一些“高深”“清新”的概念話來填充。
在還沒有做好充分准備之前,不妨先緩一緩。王扶林導演在接到執導87版《紅樓夢》的任務后,沒有急於拍攝,反而向央視提了一個要求,“要給我一年時間讀書”,他用這段時間反復研讀、請教專家。正因為有了這段耐心的沉澱,他對故事背景、人物心理、書中風物等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才能在拍攝中將《紅樓夢》的內涵詮釋得盡善盡美。其實寫作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呢?
或是思考不深。如果寫作只是將讀過的隻言片語進行拼湊重組,寫出來的文章終究也只是拾人牙慧、人雲亦雲的復制品。凡文字背后皆有作者的思考,但若幻想自己稍微動下腦子就能寫下驚天巨作,這也不太可能。
真正能讓人讀來眼前一亮、讀罷回味良久的文字,往往需要作者善思、勤思、深思,在博聞廣識或善於觀察的基礎上,推敲行文斷句、思考事物關聯,提煉屬於自己的觀點。足夠胸有成竹,方能落筆生花。即使最終成文只是所思的冰山一角,也能觀點獨到、邏輯嚴謹、文風鮮明、意義深遠。
或為名利所累。優秀的作品,是作者身上的標簽,自帶光芒與榮耀。它可以讓你收獲“風光”,也可以作為事業逐浪攀高的“敲門磚”。但若過於看中名利帶來的光環,為之所累,而忘了為什麼而出發,隻會適得其反,這樣的創作就失了本真、少了靈性。
或是腳力不足。沒有見過“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很難寫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礡。作品是生活的真實反映,立足於真,才能真正撼動人心。沒有市井經歷,卻大談人間煙火氣﹔沒有踩過黃土地,卻對農村創業指指點點,光聽他人講述、從網絡信息中窺見一二,便好像看到了整片天空。這樣硬寫的“假大空”作品,如何能讓讀者從中汲取“養分”?
硬寫不足為道,那如何能“不硬寫”“寫得出”?
寫不出的時候先放下筆來看看。最重要的是積累,不停地思考、學習和實踐。魯迅的八條規則第一條便是“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天花板上沒有世界的多彩和深邃,寫不出的時候,走出去看一看,作品的靈魂就藏在大千世界之中。
賈平凹論及自己創作的秘訣就在於,“每年都要走許多的鄉鎮或者農村,在一種說不清的牽挂中了解百姓生活”。寫不出來的時候,也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隻有自己理解了、悟透了,才能將所思所想化為真知灼見。
寫不出的時候就寫“少”一些。大道至簡,重在求實。文章寫得長不一定有水平,寫得短也未必沒分量。“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擠出“水分”,留下的才是干貨。
像《念樓學短》一書就收錄了《論語》《孟子》《世說新語》等典籍中百字以內的短文章,堪稱古今思想精華的濃縮與集納,這些文章寥寥數語卻意蘊悠長,意在言外﹔再如被稱作“古文啟蒙必讀書”的《古文觀止》,題材囊括策論、游記、書信等豐富內容,篇幅同樣短小精悍、文風生動朴實,是當之無愧的“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
寫不出的時候還得勤於寫。不硬寫不等於不要寫,“銖積寸累,日就月將,才能水到渠成、融會貫通”。正如功夫在詩外,好的作品也不是一天煉成的。老舍在談及如何練習寫作基本功時就提到“哪怕再忙,每天也要擠出點時間寫幾百個字”,在不斷磨煉中收獲駕馭文字的本領。文字工作也是一項“熟能生巧”的活計,隻有多寫多練多思考,文字才能越寫越通順,心中的價值輸出才能越來越言簡意賅,文章的邏輯框架也會越理越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調整心態,緩步前行,或者坐下來多看一看、想一想,或許便會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相信縱使我們文筆平平,堅持下去,也能一路生花。
(來源:“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
( 編輯:張莉 送簽:張莉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