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大國糧倉的“科技脊梁”
——記“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振聲


人物名片
他曾堅守三秦大地31年,培育出抗病、高產的遠緣雜交小麥,被稱作“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他致力於提高糧食產量的研究,先后提出並推動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等大型農業攻關項目,使我國糧食大幅增產﹔他曾榮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我國第10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他,就是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和農業發展戰略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李振聲。
2024年9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93歲的李振聲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做強種子“芯片”
1931年,李振聲出生在山東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小時候遇到連續大旱,村裡人把樹皮都吃光了。因為飢餓,父親患上嚴重胃病,在他13歲時撒手人寰,這讓李振聲十分痛心。
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的李振聲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1956年,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他來到位於陝西楊凌的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工作。
20世紀50年代,小麥條鏽病一年能“吞掉”120多億斤口糧,讓本就吃不飽的中國人“雪上加霜”。在楊凌,李振聲體會到條鏽病的可怕:在麥地裡走一趟,黑色的褲子就會變成黃色,不少農民在地頭抱頭痛哭。
小麥一旦感染條鏽病,就會減產30%到50%,甚至絕產。將外來抗病小麥與本地小麥雜交,培育抗病新品種需要8年時間,而小麥條鏽病讓這些新品種失去抗性平均只要5年半。如何才能解決育種速度趕不上病菌變異速度這個難題?
李振聲大膽設想:能不能將牧草與小麥雜交,培育出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小麥經過數千年人工栽培,就像溫室裡的花朵,抗病基因逐漸喪失﹔野草在自然界通過層層篩選,是非常好的抗病基因庫。”李振聲說。
然而,開展遠緣雜交研究有三道難關:雜交不親和,很難實現雜交﹔雜交出的種子像騾子一樣,沒有生育能力﹔后代“瘋狂分離”,抗病性很難保持。
李振聲迎難而上,牽頭組建青年科學家課題組,從數百種牧草中挑選了12種與小麥雜交,發現長穗偃麥草與小麥雜交的后代長得最好。偃麥草花期比小麥晚,他們就加燈補光調整開花期,使它提前兩個月開花,成功授粉。有的雜交種看著很好,下一代卻面目全非了,他們就一次次地重復鑒定、篩選。
1978年,李振聲帶領課題組“鏖戰”22年的成果——高產、抗病、優質的小偃系列小麥新品種,在初步生產推廣應用中取得良好效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他們培育的“小偃6號”小麥新品種,抗干熱風、耐旱、產量穩定,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時光荏苒,李振聲從20多歲的“小李”變成年近半百的“老李”。但他收獲了陝西農民給他的最高評價——“要吃面,種小偃!”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為了做強這一“芯片”,從1978年起,李振聲又創建了藍粒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將原本需要數十年的遠緣雜交育種過程縮短至3年,為技術實用化開辟了一條新路。這項原創性成果,使1986年第一屆國際植物染色體工程學會會議落戶西安,進一步擴大了我國小麥遺傳育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端牢中國飯碗
1987年,李振聲告別楊凌,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從親力親為的耕耘者變成運籌帷幄的謀劃者,在我國多次糧食“危機”中挺身而出。
1984年起,我國糧食產量連續3年徘徊在8000億斤左右,但3年間人口增長接近5000萬。李振聲會同中國科學院的農業專家,經過3個月的調研,提出了黃淮海中低產田治理方案。
“手中無典型,說話沒人聽。”李振聲說。為了找到鮮活的典型,他帶隊跑遍黃淮海地區。時間緊、任務急,他們就夜裡坐車、白天調研,直至胸有成竹。
李振聲的女兒李濱記得,有一年為了寫調研報告,父親每天都睡得很晚,似乎夢裡也在思考。他想到什麼,就馬上爬起來打開台燈,把問題記下來。那段時間,父親的臥室經常在半夜或凌晨還透出光亮。
1988年2月,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的支持下,李振聲帶領25個研究所的400多名科技人員深入黃淮海地區,與地方科技人員合作開展了大面積中低產田治理工作。1993年我國糧食年產量從8000億斤增長到9000億斤,僅黃淮海地區就增產504.8億斤。
李振聲十分重視我國糧食戰略安全,在我國糧食產量出現徘徊時,及時敲響警鐘:“中國要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糧食安全並非高枕無憂!”針對國際上有關“誰來養活中國”的質疑,他的回答擲地有聲:“答案隻有一個,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
2013年,82歲的李振聲組織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歷經5年攻關,實現環渤海地區增糧200多億斤。2020年,年近90歲的李振聲又提出建設“濱海草帶”的設想,以確保我國飼料糧安全。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李振聲始終銘記在心、躬身踐行。
採訪札記
“講究”和“不講究”的老李
李振聲學術上榮譽滿貫,讓人高山仰止。實際上,他是一位十分接地氣的科學家。在他工作的遺傳發育所,大家親切地稱他“老李院士”。
生活上,老李不怎麼“講究”。作為一名“山東大漢”,他經常走訪農戶,與農民一起抱一碗粗面條,“放幾個鹽粒,放點醋,放點辣椒,一攪就挺好吃”。老李對衣著也不甚在意。一次,他前往東北參加國家小麥會議,火車上的一位同行者看他穿著一身淺咖啡色的工裝,以為他是工作人員,就讓他幫忙提行李箱。后來,同行者在會議上聽到他的發言時,才驚覺他竟是一位為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作出不可磨滅貢獻的科學家!
工作上,老李卻很“講究”。遺傳發育所的很多科研人員都知道他說過的一句話——做科研要“打大鳥”,而不是弄一堆“小麻雀”。李振聲認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標必須明確、集中。否則,“羊頭摸摸,狗頭摸摸,啥也摸不著”。
“不講究”是對生活的豁達,“講究”是對工作的高標准和嚴要求,這樣的“講究”和“不講究”值得我們學習。
(來源:《旗幟》2025年第2期﹔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報社)
( 編輯:張莉 送簽:張莉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