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3月19日,由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和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共同主辦的“守望安寧:海洋文化與救撈”主題宣傳活動在海南海口正式啟動。
據悉,目前,交通運輸部救撈系統(中國救撈)北起鴨綠江江口、南至南沙海域,已建立了24個救助基地和88個海上救助值班待命點,10個飛行基地和115個臨時起降點,形成了“三位一體”海空立體救撈網絡體系。
爭分奪秒救人
走進交通運輸部南海救助局海口基地直升機庫,一架救助直升機正停在中央,半個小時后,轟鳴聲響起,伴隨一陣強大的風浪,它從停機坪拔地而起,船機立體救助演練隨即展開。
3月19日,救助直升機在活動現場准備開展演練。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戴瑤/攝
南海救助局救助飛行隊建隊以來,共執行救助任務1439起、救助遇險人員1511名。
“在真正執行搶險救災任務的時候,我們爭分奪秒,救人是第一任務。”交通運輸部救助飛行隊機長余遠洋感慨,他們隻有任務結束后翻看資料時,才會發現很多感人的瞬間。
去年10月30日,受台風“潭美”殘渦和冷空氣共同影響,海南瓊海持續大范圍強降雨天氣,洪水來襲,部分村庄出現洪水圍困村民的險情。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指派南海救助局緊急集結空中救助力量,出動4架直升機開展救援任務,救助直升機直接轉移了146名受困人員,並運送了35名消防救援人員和兩名電力和通信保障人員至救災現場。
“當時在最后大約隻有10分鐘的作業容量的時間之下,我們救援隊隻用了約8分鐘就救出了一家4口。”余遠洋介紹,這家人獲救后,發現小孩的藥沒有帶上,非常焦急。救援隊又再次返回他們的家中,取回了孩子的藥品“小孩說長大了也希望成為我們這樣的救援的人員,為大家作出貢獻,我們聽到也是非常的感動。”
目前,救助直升機飛行救助半徑可達200海裡,單次最大救助人數達20人。飛行救助實現了從簡單氣象條件下的近距離救助到復雜氣象條件下的跨區域長距離救助的轉變,從救助直升機、救助船分頭救助到船載直升機聯合救助的轉變。
“在海上就是為了保護更多人”
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登上海洋救助船“南海救111”輪看到,從應急救援、人命救助、沉船沉物打撈等,一件件功勛事跡被陳列在這艘船的走廊兩側。
3月19日,活動現場的海洋救助船“南海救111”輪。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戴瑤/攝
南海救助局救助船隊高級船長莫景賢介紹,救援隊伍經常會開展救助演練,提高救助技能。“作為海上救助的專業力量,我們一直都是踐行,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救撈精神,我們在海上就是為了保護更多人。”
參觀期間,救援隊突然接到了海上救援任務,救援人員迅速登上救助船,救助船從陸地被放至海上,迅速前往事發地點。
3月19日活動開展過程中,基地接到任務,迅速組織救援。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戴瑤/攝
據了解,交通運輸部救撈系統現有各型救撈船舶217艘,其中主力救助船功率達到9000千瓦,抗風浪能力達到12級風14米浪高。打撈工程船單船起重能力達到5000噸,整體打撈能力為5萬噸。
年輕人為深海救助注入新的力量
在海上救撈體系中,像直升機救助、船舶救助,包括潛水員救助等都已經非常成熟,但是在大深度的水下搜尋救助還存在一定空白。
交通運輸部南海救助局深海救助隊隊長宋天宇表示,南海救助局深海救助隊的建立,相當於填補了這項空白。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隊員們都是90后。
201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宋天宇加入南海救助局深海救助隊,2022年擔任隊長。“我們現在一共有9名隊員,來自五湖四海,所學的專業也都各不相同,包括自動化、計算機、電子、水聲學等,大家優勢互補。”
3月19日,宋天宇正在講解深海搜尋掃測設備。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戴瑤/攝
2025年2月25日,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發生一起船舶交通事故,14人落水失蹤。南海救助局深海救助隊連夜驅車趕到事發現場,通過聲吶設備掃測,迅速定位到沉船,配合后續的沉船的打撈工作,全程無休投入掃描搜尋作業中。
“作為國家海上專業救助力量,我感覺身上的擔子還是比較重的,但是這份擔子對我們整個團隊來說也是一種激勵。”宋天宇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工作的過程中有時條件很艱苦,困難較多,“我們就是秉承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要把水下專業救助工作做好。”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