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學習航海知識 感悟救撈精神——“守望安寧:海洋文化與救撈”開放日活動在湄洲島舉行


4月20日上午,“守望安寧:海洋文化與救撈”開放日活動在福建省湄洲島舉行。“我們救生員也可以說是漁民們的‘海上媽祖’,只要有一線生的希望,我們定會全力以赴。”當天,救生員張成榮所在的交通運輸部東海救助局福州救助基地及東海第二救助飛行隊一線人員,攜專業救生裝備通過裝備展示和現場講解等方式,向公眾演示了專業救生設備的使用方法及海上救援流程。
廣大市民登上“東海救113”輪參觀駕駛室。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 供圖
“這是一次很好的體驗,我想嘗試拿起潛水救援時使用的頭盔都很困難,更別說要戴上去了。”湄洲第二中心小學五年級二班的陳依陽在參與開放日活動后深刻體會到海上救援隊的不易,他說:“救援隊的叔叔們就是海島的‘當代媽祖’!”現場,從事教育行業的王女士牽著十分興奮的兒子四處參觀體驗,了解救撈隊的工作日常。她表示,這是第一次參加這類活動,孩子在幼兒園課堂和日常生活中很難接收到這類的知識,這次活動有很強的教育科普意義。
來自湄洲第二中心小學的學生們參觀現場展示的海上救撈裝置。
今年是已有近百次救援經驗的東海第二救助飛行隊搜救機長尹鵬翔參與海上救撈的第15個年頭,此次活動中,他率領飛行隊隊員為前來的市民朋友及廣大學生作海上救撈科普。“救撈最大的意義便在於——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據尹鵬翔介紹,從2019年開始,福建海上救撈打通救援“最后一公裡”,突破陸上交通壁壘,與福建沿海多地醫院設置緊急醫療聯動,飛行救撈人員抵達險情現場完成救撈后便可以直接將遇險人員送往附近沿海中心醫院進行救治。他說,此次開放日活動也能讓更多大眾認識到“海上救撈”這支隊伍,特別是對平時不參與海捕及漁業的市民作出科普,希望能有更多人理解和支持中國救撈隊伍。
現場參與活動的學生體驗佩戴飛行頭盔。
據“東海救113”輪三副開俊介紹,此次開放日上所展現的“東海救113”輪主要在東山島至湄洲灣這一帶待命,這一帶附近有船員或人員遇險便會在半個小時內出動。他說,最遠的一次是救援任務在2023年,是前往中國台灣東平港執行25名人員轉移的任務。“與成功救到人相比,我們路上經歷的惡劣天氣、信號缺失、身體不適等問題都不算什麼,沒有比這更好的了。”他笑著說,看到被救援的人對我們鞠躬,心裡隻有深深的滿足和自豪感。
作為救撈系統長期部署在台灣海峽的專業救助力量,“B-7345”救助直升機和“東海救113”輪承擔著台灣海峽和福建沿海水域的人命救助、環境救助和財產救助。2011年,“東海救113”輪(又稱“湄洲島”號)曾作為救撈系統首艘大型專業救助船,從福建湄洲島啟航,先后到我國台灣省台中、高雄、花蓮、基隆4港,開展了以“傳承媽祖文化精髓,加強兩岸合作交流,保障海峽人命安全”為宗旨的文化和救撈技術交流活動。數據顯示,近5年來,交通運輸部救撈系統在台灣海峽海域執行救助任務326次,救助遇險人員829人(其中外籍146人),救助遇險船舶29艘(其中外籍7艘),獲救財產估值約24.84億元。
2024年11月6日-7日,東海救113輪和“B-7346”“B-7328”救助直升機在福建海域救助遭受大風浪走錨工程船“東海工7”輪上19名遇險船員。
本次活動由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主辦、交通運輸部東海救助局承辦,是“守望安寧:海洋文化與救撈”東部海區主題宣傳的主要活動之一,旨在通過展示中國海上專業應急救撈隊伍和救撈裝備的風採,向社會公眾科普海洋文化與海上救助知識。
(來源:東南網)
( 編輯:鬆山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