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應用·數據·智算:打通企業“人工智能+”最后一公裡——第十一期“現代新國企”研討會在珠海舉辦


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國務院國資委積極部署“AI+”專項行動,推動中央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實現更好發展、發揮更大作用。實踐中,國有企業面對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反應速度更加迅捷,態度更加開放。
國有企業加大人工智能布局力度是基於怎樣的背景?國有企業如何找到人工智能與企業業務發展的契合點?國有企業部署人工智能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圍繞上述議題,2025年4月24日,第十一期“現代新國企”研討會在珠海舉辦。本次研討會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行委員會、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廣東省國資委聯合指導,《國資報告》雜志社、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經濟發展局、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珠海市投資服務署、橫琴深合投資有限公司、廣東智用人工智能應用研究院承辦。研討會的主題為“應用·數據·智算:打通企業‘人工智能+’最后一公裡”,旨在解決國有企業在人工智能部署中存在的痛點難點,更好推動國有企業用好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學者、國資央企和知名民營企業代表等400余人參加論壇。
論壇期間,還舉辦了“應用——AI賦能智能制造躍遷升級”“數據——AI賦能文化產業生態煥新”“智算——AI賦能新材料創新研發”“安全——AI賦能國企數智化轉型安全發展”4個平行分論壇。
搶抓變革機遇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國有企業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推動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國家戰略與企業發展的交匯點。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人工智能發展,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
國資央企積極響應。2024年,國務院國資委啟動央企“AI+”專項行動。隨著專項行動持續深化,中央企業在應用、算力、數據、模型等人工智能產業重點領域取得積極成效。下一步,國務院國資委將繼續深化央企“AI+”專項行動,更加突出應用領航、數據賦能、智算筑基,深化與各方協同合作。
地方政府和地方國企及時跟進。近年來,從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到廣東、浙江等創新高地,地方政府圍繞算力基建、應用場景、核心技術、產業生態、數據資源五大核心領域展開激烈競爭,以期在人工智能產業革命中搶佔先機。
“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將人工智能培育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目前,廣東作為國內人工智能產業鏈最齊全、生態最完備、應用場景最豐富的集聚區,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達到2200億元,穩居全國的第一方陣。”廣東省國資委二級巡視員呂寧介紹,廣東省國資委制定了《省屬國資國企拓展人工智能產業工作方案》,堅持打開邊界、借力切入、整合資源、構建生態、自主可控,聚焦優勢產業領域打造應用標杆,發揮資本融通作用,強化產業賦能,加快成為應用場景的轉化者、產業生態的培育者、智算資源的供給者。
在有為政府大力推動的同時,有效市場中正在萌生出變革力量。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琶洲實驗室副主任、歐洲科學院院士陳俊龍表示,2018年以來,以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成功,証明了通過提升參數規模、訓練數據量有助於顯著提升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人工智能行業經歷著從小規模到大規模、從單模態到多模態、從對話式大模型到智能體、推理能力持續進化、從學術研究到行業應用的發展變化。其中,從模型應用上來看,隨著大模型應用場景的復雜化和多樣化,有效地利用大模型的能力、搭建好個性化智能體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今年伊始,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國產大模型DeepSeek憑借開源模式和成本優勢火爆全球,成為迄今為止最快突破3000萬日活躍用戶量的應用程序。各行各業數百家企業紛紛接入,智能化變革席卷全國。
港科大(廣州)協理副校長、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熊輝認為,DeepSeek最大的作用,就是把美國強調算力軍備競賽的“貴族戰爭”,活生生拉成了一個“平民戰爭”。這使得AI時代中美之間的優劣態勢發生巨大改變。熊輝說:“從‘貴族戰爭’到‘平民戰爭’的變化,使更多企業能融入人工智能浪潮之中,從而極大地拓展了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中美高科技股估值體系的底層邏輯也將產生顛覆性改變。”
來自IT界國際巨頭的競爭壓力倒逼著中國企業加速進化。
“操作系統領域技術變化非常快。一定要抓住每個階段的核心技術,並把它變成自己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電子首席科學家吳慶波介紹,微軟雲端融合布局全棧AI,成效顯著﹔蘋果軟硬一體布局端側AI,且並購力度較大,僅2023年就並購了32家AI初創公司﹔谷歌體系化布局AI大模型,在AI時代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力。這些都推動著中國電子旗下麒麟軟件積極應對行業形勢變化,研制雲端協同的AI操作系統。
打通應用場景
“我們最近一直在觀察調研國資央企的人工智能發展。在2025年4月刊的《國資報告》雜志封面文章中,我們提出,國資央企有三個角色對發展人工智能十分關鍵:一是基礎設施的提供者,二是場景應用的推動者,三是生態圈的共建者。”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任楊景百表示。
作為通信運營商代表,中國聯通大數據首席科學家范濟安為企業制定適合自己的人工智能發展路線提出建議。他表示,如果隻把基礎大模型如DeepSeek部署到工業企業(一體機),或將DeepSeek嵌入到辦公軟件中進行知識問答、報表生成、公文撰寫等“常規工具型”應用,而沒有進行任何的補充數據採集、數據加工、模型二次訓練或Agent應用開發的話,就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大模型”,算不上“業務重構與場景深化”。“工業大模型首先要鎖定‘應用場景’,有企業特定的場景,也有行業通用的場景。同時,我們需要在打造基於大語言模型的應用之外,積極探索具身智能機器人。”
作為下游應用環節代表,南方電網首席人工智能官李鵬分享了該公司落地人工智能應用的舉措與經驗。他介紹,傳統電網技術存在算不了、算不准、算不快的突出問題。為此,南方電網於2019年率先提出建設數字電網的發展目標,要求“加快建設統一的人工智能平台”。目前,該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例如,建成了電力行業首套成體系的人工智能技術平台,為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處理、電網運行趨勢預測、電網故障診斷和分析處理等重要的業務場景,提供了全面的研究和應用基礎﹔訓練出全球最大規模的電力視覺基礎模型,解決了電力線路巡檢目標對象龐雜、場景復雜等難題,實現全境電力線路巡檢“無人化”,重大缺陷定級准確率94%,識圖效率提升400倍﹔等等。
在布局人工智能產業的過程中,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校、民企等合作共建生態圈。
廣東省委橫琴工委委員、合作區執行委員會副主任符永革表示,目前合作區正搶抓數字技術及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奮力追趕加速入局,依托中央企業、地方國有企業、行業領軍企業,加快推進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全空間智能無人體系建設,不斷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千行百業,相關產業已初步形成了集聚效應。合作區將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鏈接領域內優秀創業公司及龍頭企業,利用“澳門+橫琴”的地位優勢,搭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台,持續賦能合作區人工賦能智能產業。
“我們常說中國相比美國,在場景和數據方面具有優勢。但我們忽略了一點,中國在通信基礎設施方面是超前的。未來的人工智能產業將由智能體驅動,這背后就依賴通信基礎設施。”北京大學智能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馬修軍介紹,他們與三大通信運營商合作,結合5G消息的基礎架構及多模態token機制,建設一種新的通信多智能體協作協議,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
廣東智用人工智能應用研究院以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成果賦能央企數字化轉型。廣東智用人工智能應用研究院院長管震介紹,其團隊與華潤燃氣合作,構建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民生安全生態。
應對未來挑戰
我們既不能低估人工智能的長期潛力,也不要高估人工智能的當下能力。國有企業布局人工智能,還需理性剖析、積極應對將要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算力成本高企、數據隱私風險、模型‘幻覺’如同三座大山,制約大模型規模化落地。大模型需攻克算力、數據安全與可解釋性難題,探索輕量化、自主進化與跨領域協同路徑。”陳俊龍說。
范濟安提出了“高質量數據集”建立的難度問題。他表示,企業用戶的數據往往是私有化數據,需要經過“治理”才能使用。但大部分企業自身的IT能力並不強,沒有數據治理經驗,對數據的標注、特征提取、向量化、強化學習等技術更是比較陌生,而外部AI能力強的服務商卻不懂行業。對這一結構性矛盾,他提出了鎖定“應用場景”、建立保留原始數據的企業數據湖、保留傳統意義的“數據治理”等解決措施,並在現有的數據中台添加如數據特征提取、數據標注、數據向量化、數據蒸餾、數據合成等工具。
“對電力系統而言,‘擴展法則(Scaling Law)’何時迎來‘智能涌現’拐點?”李鵬問道。他指出,目前人工智能領域還面臨著難以解釋的算法黑箱問題、喪失先前知識的災難性遺忘問題、認知幻覺問題等。此外,當前廣泛應用的大語言模型,還不具備完整的科學計算和優化決策能力,需要探索面向電力系統、具備可信因果決策能力的多模態行業專用大模型。
熊輝認為,過度依賴AI可能導致“多數人的暴政”,即信息量壓制了信息質量,AI因在大量公共數據上進行訓練,往往借鑒經常被討論或發表的觀點,而不是最好的內容。另一個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因使用方法導致的走捷徑,即將所有研究外包給深度研究工具,其風險在於會減少獲得最佳想法的機會。
與會專家還就AI時代的人才培養問題各抒己見。
馬修軍介紹,北京大學智能學院創新AI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成立湖北人工智能學院,探索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復合型AI產業人才,開發人工智能微專業課程矩陣,依托湖北科教優勢進行試點,面向全國推廣,培養中國新一代AI人才,領跑世界。
“我們需要新型的高校,需要創新生態來培養學生。我們要培養學生3種能力:駕馭AI做本行的能力,與機器差異化的能力,‘無中生有’的能力。”熊輝說。
(來源:南方財經網)
( 編輯:朱景雯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