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正風肅紀

樂做“栽樹人”

向賢彪
2025年07月30日11:09
文字縮放:

日前,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說起一個故事:北宋年間,福州知州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多年后,綠蔭滿城、暑不張蓋。“我在福建福州時,就提倡多種樹,少種草,不能讓老百姓挨晒。”一枝一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提倡多種樹,“不能讓老百姓挨晒”,親民愛民之情溢於言表,令人感動。

福州別稱“榕城”,以樹為名,冠一座城,這是福州人對榕樹之愛最有帶入感的表達。福州有“榕城”美名,要感謝的第一人就是張伯玉。宋治平二年(1065年),62歲的張伯玉從紹興轉任福州知州,經過調查,了解到栽種榕樹的種種好處,就下令編戶植榕綠化。他帶頭在府衙門前種下兩株榕樹,並發動居民廣植榕樹。治平年間福州約有30萬人,種下了數以萬計的榕樹,這才有了陸游在《度浮橋至南台》詩中所贊美的:“寺樓鐘鼓催昏曉,墟落雲煙自古今﹔白發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的美景和愜意。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古有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讓福州“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福州人塑“張伯玉植榕”雕像紀念他。今有“看到泡桐樹,就想起焦裕祿”“看到木麻黃,就想起谷文昌”的新民謠。焦裕祿、谷文昌為改變蘭考和東山的面貌,帶領干部群眾遍植樹木,治服了鹽鹼地,鎖住了大風沙,成為被群眾深情懷念的“栽樹人”。追懷古代先賢,效仿當今楷模,黨員干部應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胸襟,樂做“栽樹人”,用心血和汗水為群眾播下一片綠蔭。

從栽樹中體味生態意義。樹木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朋友,森林是生產生態產品的主體。每栽一棵樹,就等於生產了一件生態產品,這件產品又間接生產人們需要的氧氣、潔淨的水及眾多生態產品。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環境,需要我們從栽一棵樹、護一片綠做起。這不僅讓我們今天的生活充滿綠意和詩意,也是造福后人、造福人類的善舉。

從栽樹中體味文化稟賦。一棵樹,不僅與一座城市的生態息息相關,而且與一座城市的發展歷史緊密相連,體現著這座城市的獨特稟賦。行走在福州的公園、湖泊,漫步於大街小巷,一棵棵榕樹靜靜地佇立在那兒,不僅為人們遮風擋雨,還保留著人們的記憶和情感,以至於形成知榕、愛榕、植榕、護榕的民風民俗。看到一棵古榕,人們或許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一段歷史、追懷起一位人物﹔凝視一棵榕樹,人們又可能會被它的精神和風骨所感染。無論多麼貧瘠的土地,乃至爛石破岩,榕樹都能破土而出,盤根錯節,傲視雲天,孕育著蓬勃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

從栽樹中體味為官之德。時下,有人把干部分為“插花”的和“栽樹”的。所謂“插花干部”,是指有的干部重表面文章,搞急功近利,所做之事乍看光鮮亮麗,實則如瓶中插花,沒有根基,最終只能是曇花一現,甚至還會留下“負資產”。而“栽樹干部”,就如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那樣,扑下身子、甘為孺子,用心血和汗水種好每棵樹,連片成林,為后人留下一片綠蔭。黨員干部要從栽樹中體味為官之德,提升為政之品,摒棄私心雜念、涵養為民情懷,不求一時之功,不貪眼前之利,學會安靜地扎根、安靜地結果,創造經得起時光打磨的業績。如此,便如大樹一樣,根扎泥土裡,枝挺藍天中,把自己變成一道美麗的風景。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 編輯:韓衡許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