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本網專題 >>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 評論解讀

以美麗鄉村建設促進鄉村生態振興

杜志雄 王賓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07月30日10:47
文字縮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年初頒布的《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更是明確提出,統籌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村庄干淨整潔、農業綠色低碳、生態環境優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廣大的農村地區具有最普惠的生態優勢,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要以鮮明的生態導向和系統的治理觀念,推進人居環境改善、生態系統修復和鄉村風貌重塑,努力形成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新時代“富春山居圖”。

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緊緊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蝶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畫卷徐徐鋪展。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4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過45%。站在新的起點上,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應聚焦“三大堅持”原則,促進美麗鄉村與鄉村生態振興深度融合。

一是堅持人民至上,明確“為誰而建”的問題。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美麗鄉村建設必須首要回答清楚“為了誰、依靠誰、造福誰”這一根本性命題。農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和最終受益者,必須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激發最強大的內生動力。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建立符合農民行為習慣的有效參與機制。始終把農民滿意度作為衡量美麗鄉村建設成效的根本標尺,賦予農民更多自主權,確保農民意願得到充分表達,以提升其在規劃、決策、建設和監督等全流程參與度,不斷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要創新工作方式,健全環境共治機制。明確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是農村環境治理的責任共同體,通過制度設計激活多元動能,利用宣傳欄、文化活動、微信群、短視頻等多種形式,探索政府主導與農民參與的良性互動方案,化解農村環境治理的困境。

同時,要時刻警惕鄉村建設偏差。堅決反對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和“面子工程”,防止資本過度介入導致鄉村建設偏離服務農民的初心,真正做到“建設為了農民、建設依靠農民、建設成果由農民共享、建設成效由農民評判”。

二是堅持實事求是,解決“怎樣建設”的問題。我國農村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發展階段不同、文化傳統各異,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麗鄉村建設“萬能模板”。面對現階段存在的鄉村“千村一面”“城市化面孔”等難題,亟待精准把脈村庄“個性”,制定貼合實際的“良方”。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作用,因地制宜編制建設方案。根據不同鄉村的發展基礎,明確農村環境治理的重點,將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並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提高規劃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要全力保障市場機制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推動作用。充分調動市場力量,依靠市場手段有序高效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積極引導產業、資金等流向鄉村,培育壯大鄉村旅游、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等新業態,積極探索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激活生態價值。探索綠色金融支持路徑,豐富美麗鄉村建設相關的信貸產品,探索區域性生態環保建設項目金融支持模式。

三是堅持謀劃在先,關注“可持續建設”的問題。我國鄉村建設已有百年歷史,可持續的美麗鄉村從來都不折騰、不搞“一陣風”。要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聚焦“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廁所改造”等重點,推進農村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物流等基礎設施補短板提質量。加強鄉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更多人才參與鄉村振興消除后顧之憂。

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常態化監督。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傳感器等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系統性破解傳統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看不見”“管不住”困局,實現從碎片化整治向系統化治理轉變,確保農村生態環境長治長效、長治久清。

同時,要挖掘農村生態文化,注重培育文明鄉風。保護好傳承好鄉村優秀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著力點,也是打造“各美其美”鄉村品牌的關鍵。要深入挖掘鄉村傳統生態智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文化品牌,引導農民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使生態保護成為內化於心的自覺行動。

(作者分別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