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練好“得下之情”基本功


《墨子》有言:“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大意是說,執政者要治理好國家,就要了解百姓的真實情況,如果不能充分掌握社情民意,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就易引發社會混亂。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沉澱多少真情。對黨員干部來說,到基層去,帶著深厚的感情“往群眾堆裡扎”,多串門、多傾聽、多請教,才能准確、全面地“得下之情”,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從而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推進高質量發展。
“得下之情”考驗的是工作作風。作風連著民心,小節牽動大局。黨的十八大以來,調查研究新風扑面,廣大黨員干部走出院子、沉下身子,深入車間碼頭、田間地頭、市場社區,掌握一手資料,觸摸發展脈動。這樣的調研,既可以熟悉基層的實際情況,又可以收獲原汁原味的意見建議。但仍有少數黨員干部為了出鏡頭、露露臉,坐在車上轉,隔著玻璃看,隻看“門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暴露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什麼是作秀,什麼是走心,群眾一眼就能看出來。調查研究千萬不能搞形式主義,隻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脫下皮鞋換布鞋,摘下官帽換草帽,既看“高樓大廈”又看“背陰胡同”,既看“門面窗口”又看“犄角旮旯”,摸透民心民意、匯集民智民力,才能找到科學決策、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鑰匙。
深入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調研不能“腿動心不動”,“身”到更要“心”到。黨員干部都有深刻感受,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時,群眾的話匣子一打開,總有嘮不完的嗑﹔與群眾打成一片,常喝群眾的“粗碗茶”,大家就願意掏心窩子、推心置腹。如果只是為了調研而調研,群眾不可能心貼心、情牽情,更不可能敞開心扉、說出真心話。身挨身坐,才能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心貼心聊,才能聽到最真實的聲音。調查研究就是要接地氣、通下情,善於“問問家長裡短事,聽聽雞毛蒜皮言”,用群眾看得見、可信任的方式推動解決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調查研究要了解和掌握真實情況,不能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摸摸被褥暖不暖和,看看帳篷有沒有加厚,嘗嘗農民家裡的水好不好喝,和鄉親們一起盤腿而坐、細心交談……心裡裝著人民,時刻想著人民,才是“得下之情”該有的樣子。
調查研究,就像一座橋,連著理論和實際、決策與舉措、黨心與民心﹔調查研究也是基本功,必須抓在經常、融入日常、做在平常。用“走田埂”代替“聽匯報”,在拉家常、心碰心的交流中感知群眾冷暖、傾聽群眾訴求、回應群眾關切,我們定能在“得下之情”中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於民、造福於民。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 編輯:韓衡許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