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深化學刊用刊 賦能機關黨建
——長沙市直機關工委學刊用刊交流會側記


八月的長沙,暑氣蒸騰,熱浪襲人。在長沙市直機關工委會議室內,思想碰撞的熱度更勝窗外炎炎夏日。工委班子成員和干部職工圍坐一堂,一場以“深化學刊用刊、賦能機關黨建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交流會就此展開。
以刊鑄魂,筑牢政治根基
“每期《求是》雜志最新刊發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我們都組織專題學習,逐字逐句研讀領會。”綜調室同志的分享,引發了在場人員的強烈共鳴。大家一致認為,中央黨刊是黨的創新理論的“宣傳窗”、黨建工作的“指南針”,學好用好黨刊,是每一名黨員干部的“必修課”。
“我們把‘習作共讀’‘要聞要論’作為‘第一欄目’,就是要讓宣傳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成為刊物最鮮明的底色。”《長沙機關黨建》內刊編刊團隊深情回顧,從2007年創刊時的黑白簡朴排版,到如今全彩印刷與數字刊的同步呈現,變的是傳播載體,不變的是“黨刊姓黨”的初心與定位。
曾參與創刊的婦工委同志感慨:“刊物改版升級的不只是印刷技術,更是緊跟時代的政治敏銳性,每期翻開都能觸摸到創新理論的鮮活脈動”。
學用結合,破解實踐難題
“黨刊不能只是‘案頭書’,如何讓它成為我們破解工作難題的‘工具箱’?”辦公室同志把《秘書工作》的會議組織經驗運用到工委重要會議籌備中,流程更順了,效率更高了,這正是學刊用刊的實效。
基層指導部同志則帶來一個“創新火花”:“深圳的‘深小服’能一鍵解答黨務疑問。我們能不能打造一個屬於長沙的智能黨建平台?政策查詢、流程指引,統統‘一鍵通’!”
宣傳部同志的一句真摯反思觸動人心:“曾幾何時,雜志從‘案頭常伴’變成‘書架藏品’,直到重新翻閱才發現,不是它遠離了我們,而是我們關上了學習的心門”。
“學刊用刊,關鍵在‘用’。”市直紀檢監察工委書記黃益文贊許地表示,要像“解剖麻雀”一樣,把中央刊物的好觀點、好案例掰開揉碎,再與長沙實踐對照,能用的直接“拿來”,需改的精心“轉化”,讓理論之花在實踐中結出碩果。
市直機關工委副書記陳國勝同時指出,學刊用刊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在學習中提升站位,在實踐中轉化運用﹔同時要善於總結提煉,形成“學習——實踐——總結——提升”的螺旋上升閉環,讓黨刊真正成為推動機關黨建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
守正創新,凝聚奮進力量
“年輕人都愛刷短視頻,黨刊如何在刷屏時代依然保持生命力?”團工委同志的問題,精准切中時代脈搏,將交流會推向又一個高潮。大家暢所欲言:“為黨員干部定制‘政策解讀專刊’”“給基層支部編印‘實操手冊’”“為青年黨員制作鮮活的‘理論微視頻’”“每月辦‘學刊沙龍’,輪流領學促思考”,還有同志提議“建立通訊員隊伍,讓基層的聲音更響亮!”……一條條建議既立足中央刊物的成功經驗,又緊扣長沙實際,勾勒出黨刊守正創新的未來圖景。
稿源問題是繞不開的話題。“當前優質稿源已從‘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編輯團隊的坦誠,換來不少“金點子”:組織部同志提出“三個聚焦”方案——聚焦“黨建與業務融合”開設案例專欄﹔聚焦青年干部成長增設“青年先鋒”板塊﹔聚焦基層創新升級“支部園地”。宣傳部同志提議,增設“先鋒答卷”欄目,挖掘身邊黨建業務融合的鮮活案例。機關黨委同志主張多刊發黨員干部創作的散文詩歌,以文學感染力增強刊物親和力。紀檢監察工委同志提出,將內刊做成“作風顯微鏡”,設“紅黑榜”、寫“廉政微小說”。還有同志呼吁建立完善激勵機制,讓基層的好聲音“唱出來、傳得開”。
“辦刊人首先要成為研究者、內行人。”編輯團隊表示,將著力強化“三種能力”:強化政治把關能力,確保與黨中央提法精准對標﹔強化選題策劃能力,從中心工作與基層實踐中挖掘鮮活主題﹔強化黨建研究能力,成為機關黨建“行家裡手”。
“黨刊是理論宣傳的‘主陣地’,是凝聚力量的‘連心橋’。”市直機關工委副書記、《長沙機關黨建》主編蘇啟豐表示,要守正創新提高辦刊水平,既堅守“黨刊姓黨”生命線,又注重創新表達方式,讓黨刊聲音在“指尖時代”也能直抵人心、引發共鳴。
交流會漸近尾聲。會場內,共識在凝聚,方向在明晰。正如市直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梁敏一直強調的:“政治上的堅定源自理論上的清醒。要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和書香機關建設,引導黨員干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深刻領會黨的創新理論中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立場觀點方法,始終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散會時,窗外暑氣正盛。與會者步出會議室,手中的刊物似乎比來時更顯分量。會議室內思想的余溫,正悄然轉化為干事創業的澎湃動能。
(來源:長沙市直機關工委)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