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想發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實干,不能寄托於別人的恩賜,世界上也沒有誰有這樣的能力”,“要立足提高質量和效益來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生產總值,追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戰略部署,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持續推進實實在在的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明確“實”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深刻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中國發展實際,洞察時代潮流,對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發展戰略目標作了一系列科學謀劃,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明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建設小康社會”、“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設想。2002年黨的十六大宣告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明確提出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標。黨的十八大順應中國社會新發展和廣大人民新期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一個‘數字游戲’或‘速度游戲’,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這其中包括: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這些目標都是可操作、能落地的,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的十九大、黨的二十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戰略安排,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提前了15年。黨的二十大明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進一步明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黨堅持穩中求進、接續推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宏偉藍圖和發展路徑愈加清晰。
黨中央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細化實化為五年規劃、年度計劃目標。在接續推進“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綱要建議,明確了兩個五年規劃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重大戰略舉措。黨中央對碳達峰碳中和、脫貧攻堅、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構建新發展格局等重大問題作了專門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分析研判經濟形勢變化,根據中長期戰略目標,提出年度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目標的制定,充分考慮需要和可能,既鼓舞人心,又切實可行﹔目標制定的過程都充分發揚民主,征求各方面意見,經過科學論証﹔目標是可感可及的,如脫貧攻堅目標,除了收入指標外,還具體化為“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黨中央的這些重大決策部署是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實化,形成了從中長期戰略到五年、再到年度的目標安排,並明確具體的量化指標,是我們黨腳踏實地、持之以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鮮明寫照。
推進“實”的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光有立場和態度還不行,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舉措。”黨中央在科學確定發展目標的同時,精准謀劃、務實推進各方面工作,以一個又一個實實在在的重大舉措使描繪的美好藍圖轉化為現實。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實體經濟一直都是我國的立國之基、強國之本、安全之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健全新型舉國體制,聚焦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基礎材料等“卡脖子”領域,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二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三是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布局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構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和國家安全基礎設施建設。黨的二十大后,面對國內外的新形勢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我們要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組織實施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行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能源、量子科技等領域發展,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發展、未來產業布局,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要加強國內大循環在雙循環中的主導作用,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威脅加劇。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內需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偏弱問題突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時刻保持“趕考”清醒,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是大力提振消費。堅持惠民生、促消費結合,實施提振消費行動。開展消費品以舊換新,推動耐用消費品綠色化、智能化升級,使“真金白銀”的優惠直達廣大消費者。二是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穩步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健全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積極引導民營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三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有序擴大服務業開放。有序推動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平台建設,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生效。
接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准線以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人民上下同心,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努力改善民生福祉。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對全國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實現精准識別到人。建立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把責任落實到人。因地制宜實施“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工程,設定時間表、留出緩沖期、嚴格評估驗收、逐戶銷號,確保精准脫貧到人。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並軌,突出抓好產業就業幫扶,努力增強“造血”功能。三是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健全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水平。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實施育兒補貼制度。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中央部署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一是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聚焦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對重點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深入推進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護治理,持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二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持續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改革。修訂完善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稅法以及大氣、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三是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加強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大力推動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積極擴大綠色消費。
務求“實”的成效
用行動說話,是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鮮明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我們堅持實干興邦、實干惠民,就一定能夠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現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一步一個腳印、積小勝為大勝,不斷加強黨對經濟工作全面領導,把每一項任務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求真務實,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任何工作,給群眾辦任何事情,都要實事求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方各部門堅持求真務實,堅決把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到促進地區發展、部門工作中。一是完整准確全面理解黨中央重大決策的戰略意圖。自覺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確保不變形走樣、不把好經念歪。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合理確定發展目標,從實際出發、奔著問題去,提高政策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追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避免好大喜功,特別是搞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突出問題。
堅持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按規律辦事、按規矩做事,是黨員干部必須堅守的原則”,“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抓落實務必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綜合協調、分類施策,推動各地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一是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切實落實“五統一、一開放”要求,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二是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堅持全國一盤棋,加強統籌規劃,加強重點領域產能治理,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三是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經濟格局。實施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鼓勵其他地區立足本地優勢和資源稟賦條件各展所長,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
堅持跟蹤問效,防止做表面文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建立健全責任明晰、鏈條完整、環環相扣的工作機制,強化跟蹤問效,推動改革舉措落實落細落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健全督促落實體制機制,發揚釘釘子精神,確保各項重大戰略和決策部署取得實效。一是明確抓落實的要求。按照不折不扣抓落實、雷厲風行抓落實、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的要求,確保工作效果符合黨中央決策意圖。二是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黨中央修訂《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將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等納入考核內容,堅決破除“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齡”傾向,充分調動各級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三是加強督促檢查。建立系統化、常態化、精准化的督查機制,針對生態環境保護、脫貧攻堅等重點任務開展專項督查,避免落實中“上熱下冷”、跑偏走樣,同時注重精減總量,切實為基層減負。
堅持與時俱進,防止刻舟求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著眼於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積極識變應變求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戰略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靈活機動、隨機應變、臨機決斷,在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中把握戰略主動。一是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按照大方向要穩、方針政策要穩、戰略部署要穩的要求,在守住根基、穩住陣腳的基礎上積極進取,推動改革發展事業行穩致遠。二是守正創新。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定“四個自信”,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三是敢於擔當、善於作為。敢於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作者系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
( 編輯:孫凱佳 送簽:孫凱佳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