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新時代先鋒

做時代枝頭的報春花

——記“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田華

李博
2025年08月29日08:32
文字縮放:

人物名片

她將現代中國的戰亂烽火、改革復興一一閱遍,她的一生與銀幕緊密相連。從“白毛女”到“黨的女兒”,她塑造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定格在幾代中國觀眾心中。她就是97歲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田華。

2024年9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田華“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祖國改變了我一生,黨改變了我一生,解放軍改變了我一生,人民更改變了我一生。”在2024年9月29日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著名表演藝術家田華兩次敬禮,她這句飽含感情的心裡話,打動了無數人。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給田華等8位藝術家回信,對電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后,97歲高齡的田華十分感動,她堅定表示:“為黨的事業奮斗,為人民文藝奮斗,始終是我不變的初心。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繼續在從藝做人上作示范,帶動更多電影工作者堅定不移跟黨走、永遠為人民服務。”

來自生活:生活是一切藝術創造的源泉

田華出生於1928年,1940年加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並成為一名文藝戰士。在她80多年的藝術人生中,始終銘刻著兩個關鍵詞:“生活”和“人民”。“生活是一切藝術創造的源泉,沒有生活,就沒有銀幕上的鮮活角色。”田華如是說。1940年,中國正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12歲的田華加入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抗敵劇社,走上革命道路。當時劇社經常到全國各地進行宣傳演出,田華在許多話劇中擔任了重要角色。1950年,東北電影制片廠計劃將歌劇 《白毛女》 拍成電影,田華被選中飾演女主人公喜兒。

“因為我跟喜兒有著類似的生活經歷,演喜兒,就等於是演自己。”“白毛女”的故事發生在河北,而田華就出生在河北省唐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與喜兒一樣,她也是早早失去了母親,並經歷過債主逼債、難過年關的苦日子。田華從小就飽嘗生活艱辛,打柴、挑水、推碾子、挖野菜,她樣樣都會做﹔到了春天,她還會上樹採楊樹芽兒、柳樹芽兒,給家裡人充飢。

憑借豐富的生活積累和朴素充沛的感情,田華讓一個勤勞善良又不屈不撓的農家女孩的形象立在了銀幕上。在試鏡中聽到“楊白勞喝鹵水”這個情節時,她先是瞳孔震顫,接著嘴唇緊抿成直線,最后淚水在眼眶打轉卻始終不掉落。這種源自真實生活體驗的“鈍感”,恰與喜兒從懵懂少女蛻變為“復仇女神”的轉變軌跡完美契合。1951年,電影《白毛女》上映,取得空前成功。“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田華塑造的喜兒深入人心,她也因此一舉成名,獲得文化部頒發的金質獎章。

此后,田華塑造了更多不同的中國女性形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視死如歸的“黨的女兒”李玉梅,解放海南島時風風火火的漁家女金小妹,還有公安戰士石雲、法官尚勤……

一個個“她”,如同時代枝頭的報春花。

田華從默默無聞的小演員成長為盡人皆知的“大明星”,各種榮譽也接踵而來。在名利面前,她卻異常清醒:“我不過是萬紫千紅中的一朵牡丹,獨花不是春。是劇本托起了我,是導演和其他演員托起了我,是生活托起了我,更是人民托起了我。沒有這些,也就沒有我。”

還藝於民:用優秀文藝作品回饋人民

“人民”,是回溯田華藝術人生時無法繞開的另一個關鍵詞。“人民養育了我,也養育了所有文藝工作者。文藝作品來源於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回饋的對象。”2010年,田華在獲得金雞百花獎表演“終身成就獎”時,深情道出自己的心聲:“不要看我們年過八旬,銀發飄零,歸根的落葉尚能肥沃泥土,降落的夕陽意在點燃繁星。我們為什麼離休而不離伍?只要雄心不老,就有無盡的潛能!”

這正應了田華的一句口頭禪:“要還藝於民。”如今的“白毛女”,真的已是滿頭銀發,但田華卻說,自己這個“黨的好女兒”依舊年輕。近些年,人老心不老的田華仍活躍於觀眾的視線中——從《復興之路》 《我們的旗幟》等大型文藝演出,到中國文聯“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春節大聯歡”“送歡樂下基層”等公益活動﹔從《你若安好》 《一切如你》 《步步為營》等電影作品,到《從延安出發》 《“經典之夜”年度盛典》等文化節目,處處都有這位銀發老人的身影。

無論參加哪種形式的活動,16歲就入黨的田華,始終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只要是答應下來的活動,她都會極其認真地准備,有時為了短短十幾分鐘的節目,都要做上很久的“功課”。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 《復興之路》 排練中,她腿部骨膜炎突然發作,她偷偷服用止痛片堅持下來﹔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旗幟》彩排現場,左手骨折的田華打著夾板,跟年輕演員一起扭秧歌……

對於近年來中國文藝事業的快速發展,田華充滿贊許與期待。“沒有強大的祖國,就沒有強大的中國電影。”她感慨,當前中國電影不僅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還對中國文化走出去貢獻巨大。“希望中國電影今后不斷加大走出去力度,通過電影宣傳當代中國,也讓世界通過電影了解中國、喜愛中國。”

採訪札記

度藝度心度年華,舉人舉夢舉百花

採訪田華,如同翻閱一部行走的新中國藝術史。她的個人命運與國家變革交織——12歲參軍是為“大家的好日子”,96歲獲國家榮譽稱號時敬禮:“我屬於國家。”銀幕上,她是苦難中綻放的喜兒、鐵骨錚錚的李玉梅﹔生活中,她以公益善行詮釋“黨的女兒”的本色。

有人這樣評價她:“從黑白到彩色,你見証中國電影的成長壯大,從大戲主演到配角客串,你敬畏每個角色,絲毫不差。年近期頤仍躬身為耕,度藝度心度年華﹔戲齡耄耋仍立身為梯,舉人舉夢舉百花。即便滿頭銀發,不失當年優雅,笑就笑得燦爛,美就美得無瑕。”

田華晚年,喜歡勿忘我,“你看它開花時是一捧紫色,燦爛極了,開敗了依舊是那樣的紫色,我喜歡它不褪色”。

不褪色的,也是田華的藝術人生。藝術生命如何才能永不凋零?答案在她97載步履中已然清晰——唯扎根生活、心向人民,方能一路繁花。

(來源:《旗幟》2025年第8期﹔作者系中國藝術報社新聞部副主任)

( 編輯:張莉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