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新時代先鋒

燕趙大地礪初心

楊海靈
2025年10月09日18:31
文字縮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事業都離不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只要共產黨員首先站出來、敢於沖上去,就能把群眾帶動起來、凝聚起來、組織起來,打開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業。”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地方總站採編崗位的一線記者,我深知這肩頭的分量。在急難險重的關頭挺身而出,不僅是記者的天職,更是黨員的本色。

記者的主戰場在新聞現場。河北駐站工作16年,我平均每年超過200天在新聞一線。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報道中,在河北承德抗洪救災的激流裡,在燕郊燃氣爆燃的廢墟前,我和同事們的身影從未缺席,我們用行動踐行初心、在一線淬煉黨性,努力推出有深度、接地氣、能共情的新聞作品。

在戰鷹方陣,用細節鑄就傳播力

2025年9月3日,空中受閱梯隊氣勢如虹、米秒不差飛越天安門上空。強烈的驕傲與自豪在我心中升騰。直播前兩小時,我還和轟炸機梯隊的官兵“並肩作戰”。凌晨五點,我們一起抵達機場,感受天氣,做好准備,守候這份榮光。

戰鷹列陣,銀翼閃耀。起飛時刻臨近,我站在停機坪上心潮澎湃,官兵們的神情卻鎮定自若。三次榮獲突防突擊最高榮譽“金飛鏢”的受閱飛行員魏星告訴我:“平時訓練過得硬,隨時都能接受檢閱。”這不僅是閱兵要求,更是日復一日的實戰標准。我深入挖掘訓練場背后的故事,將所見所感化作屏幕上的生動表達。受閱官兵這份淡定的自信,源於100多天的專攻精練﹔源於各種復雜氣象條件下的反復推演﹔源於一次次深研細訓、照片比對、精准計算。對閱兵而言,“米秒不差”是最高標准﹔對我們來說,“精益求精”是職業追求,我們用鏡頭展現出中國軍人的敢戰必贏與大國氣度。

戰鷹返航,穩穩滑入機位。飛行員們英姿颯爽走下舷梯。那一刻,我的心隨戰鷹起落,熱血沸騰。能夠共享這份榮光,是因為我們站在總台這個“巨人”的肩膀上。作為國家級媒體工作者,我們何其有幸,得以親歷並記錄中國前進路上的輝煌瞬間。我們精益求精、用心用情,肩負起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

在受災村庄,把真實化作生產力

2025年7月底,河北承德災情令人揪心:24小時降水超200毫米,暴雨在山高溝深的小村庄傾瀉而下,整村失聯……

災情就是命令!必須立刻出發。

災區報道現場,我們不滿足於復述官方發布,而是把直播焦點對准“人”,挺進失聯的村庄,挨家挨戶和老鄉聊,了解真實災情,傾聽迫切需求。“孩子四月剛結婚,房子才裝修好”“凌晨四點醒來上工,看到微信群裡提醒大家轉移的消息”“沒受災的老鄉支起大鍋,拿出米面油,共享給受災鄰裡”“89歲了,都沒見過這麼大的水……”這些朴實話語充滿細節與溫度。我們將其串聯,真實呈現洪水過后鄉親們的生存狀態,讓報道有血有肉。

在失聯三天的承德興隆縣思家嶺村,我們終於見到村委會副主任。看到首批進村的我們,他像見到親人般激動。說到洪水來臨前安全轉移300多名村民,他臉上寫滿欣慰﹔提到老鄉300多畝山楂樹絕收,這位黝黑的漢子瞬間淚下。暴雨洪災面前,基層干部是群眾安全的守護人,也是群眾生計的知心人。鏡頭裡呈現的,不是符號化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生動立體的共產黨員形象。

可喜的是,在村庄全面失聯的危急關頭,我們傳遞的信息,成了河北省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這,就是新聞真實的力量。它支撐著我們每一次出發的信念,賦予每一次抵達的意義。

在爆燃一線,用擔當彰顯公信力

2024年3月13日,河北燕郊燃氣爆燃事故突發,我馬上奔赴現場。

現場一片狼藉,有群眾已在清理門店。我們發揮總台融合傳播優勢,第一時間大小屏聯動,用專業鏡頭捕捉,用客觀語言講述。在被要求退出核心現場后,我冷靜溝通,積極尋找目擊群眾,從外圍突破還原真相。在獲准獨家採訪當地應急管理局負責人后,我立刻開啟新媒體直播,以最快的速度回應民眾關切,有力制止謠言傳播。在我們多番努力與堅持下,總台拿到的是獨家一手信息,拍到的是獨家一線畫面。總台報道遙遙領先,成為全網獨家信源。總台記者客觀的報道和專業的素養,贏得網友的點贊、同行的支持。

在群眾心裡,用真情提升影響力

響應“總台一盤棋”調度,這些年我前往全國多地馳援。每一次深入基層,都是與群眾交朋友的過程。甘肅天水泥石流災害現場,受災群眾安置點裡,武警官兵支鍋做飯,大家都在排隊,兩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裡默默等待。“給幫助我們的人先吃”,孩子純真的話語令人動容。后來,我和他們結成幫扶對子,利用年假,常去看望鼓勵。當年讀小學的孩子,如今已成長為家庭的頂梁柱,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新聞採訪中遇到的這些生動而鮮活的面孔,也常常激勵著我。他們的故事如光,照耀我勇敢前行。

鄭州特大暴雨採訪中,一個陌生群眾求助電話打來:“地下車庫嚴重進水,斷水斷電!”我們立即聯系支援河南的河北省消防救援總隊。“缺少設備,消防員估算排空積水需40天!這對群眾是巨大損失”,我在直播中講述了這一細節。很快,全國支援源源不斷抵達。僅五天后,車庫恢復正常。至今,我都不知道這位群眾的姓名,但每年記者節,都會收到他的短信:“楊記者,節日快樂!”記者記錄著別人,也被別人記著。這份惦念,讓我格外感恩職業,珍惜手握話筒的榮光。

作為中央和國家機關“四好”黨員,越是關鍵時刻,越是見初心﹔越是緊要關頭,越能顯本色。作為一名擁有19年黨齡的駐站記者,我是幸運的,在艱苦復雜環境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的機會很多。生逢偉大時代,趕上總台這艘揚帆遠航的傳媒航母,我必將奮力跑好手中的歷史接力棒,無愧人生、不負韶華。

(來源:“總台之聲”微信公眾號﹔作者系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河北總站記者)

( 編輯:張莉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