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在“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把頂層設計和問計於民統一起來”“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中央政治局9月29日召開會議,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重大問題,聽取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稿在黨內外一定范圍征求意見的情況報告。會議指出,這次征求意見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建議稿給予充分肯定。作為國家治理關鍵環節的五年規劃,不僅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擘畫,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轉化為實踐形態的關鍵紐帶。編制過程中,黨中央及時動員部署,各級黨委和政府通過各類民主渠道,積極問計於民、問需於民,聽民聲、匯民智、聚民心、促民生。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建言獻策,上演了一場場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生動實踐。五年規劃的編制,已經成為踐行和彰顯中國之治、中國式民主的重要平台。
就國家發展規劃廣泛征詢民意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機制性安排
黨的領導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証,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五年規劃編制中得以實現的核心邏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其能夠超越局部利益與短期利益,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統籌全局。五年規劃編制過程中,黨中央通過頂層設計明確戰略方向,本質上是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國家發展目標的過程。同時,黨的領導為民主決策提供組織保障,確保民意征集既不偏離國家戰略方向,又能充分反映群眾多元訴求。這種“總攬而不包攬、引領而不代替”的領導方式,避免了西方多黨制下“政黨博弈導致決策低效”的弊端,為多元主體參與民主決策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
多元主體廣泛參與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廣泛性特征的集中體現,隻有讓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得到充分表達,才能實現“多數人利益與少數人合理訴求”的平衡。五年規劃的民意征集機制突破了傳統民主參與的局限,強調參與的實質性與有效性。從參與主體看,既有各民主黨派、專家學者等具有專業能力的群體,為決策提供理論支撐與專業論証﹔也有企業代表、基層干部、普通群眾等利益相關者,讓決策直接回應具體利益訴求,最終將“討論——溝通——共識”的過程融入規劃編制,使不同主體意見在對話中達成平衡,最終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決策方案。
規范科學的決策程序也是民主決策從價值理念轉化為實踐成果的制度保障。五年規劃編制遵循“前期調研——草案起草——公眾參與——審批發布”流程。前期調研是問題識別過程,通過對群眾訴求與發展痛點的系統梳理,確保決策始終聚焦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草案起草階段是方案構建過程,在吸收多元意見的基礎上,將民意訴求轉化為具體政策框架﹔公眾參與階段是方案優化過程,通過進一步征求意見,彌補可能存在的疏漏﹔審批發布階段是合法性確認過程,將民意共識轉化為國家意志。這種程序設計確保民主貫穿決策始終,避免了“民主形式化”“程序空轉”等問題,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
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式民主的政治優勢與實踐創新
民主決策的有效性不僅取決於決策過程的民主性,更取決於決策實施的連續性。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政黨,能從國家長遠發展與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制定具有連續性的戰略規劃,確保五年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通過統籌全國性的數據資源和社會信息,能更精准地把握群眾訴求的變化趨勢,既保持戰略方向的穩定性,又能動態調整政策細節,實現穩定與靈活的統一。這種穩定性避免了西方多黨制下“短視化決策”“政策搖擺”的弊端,讓民主決策能夠持續回應人民長期利益,為國家發展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管用性”的重要體現。
“全國一盤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也是民主決策能夠高效落地的重要保障,這一優勢源於馬克思主義“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系統思想,也符合現代治理中協同治理的要求。民主決策不僅需要科學制定,更需要有效執行。五年規劃的實施機制通過“全國一盤棋”的統籌,將民主決策形成的共識轉化為全國范圍內的協同行動,本質上是對“民主決策——執行——反饋”閉環的強化。將群眾訴求與區域發展、部門職責精准對接,避免了“分散決策”“各自為政”的弊端,讓民主決策形成的共識快速轉化為實際行動,確保“人民期盼的”與“實際落實的”高度一致,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實效性”的關鍵支撐。
數字技術發展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新的實踐載體,也推動了民主決策的創新發展。五年規劃的民意征集機制借助數字技術,構建起“線上+線下”融合的參與渠道,本質上是對“人民當家作主”實現路徑的拓展與深化。從“參與廣度”拓展看,網絡平台讓偏遠地區、特殊群體等傳統參與渠道較少的群體能夠便捷地表達訴求。從“參與深度”提升看,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民意進行系統分析,精准識別群眾核心訴求,避免民意碎片化導致的決策偏差。從“參與效度”優化看,讓群眾清晰地了解參與效果,增強其對民主決策的信任度。這種“技術+民主”的融合模式,不僅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形態,更推動了民主決策理論從“形式參與”向“實質參與”的轉變,彰顯了民主決策的時代性與創新性。
群眾路線引領下的民主實踐成果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五年規劃的制度實效,本質上是群眾路線在民主決策中的實踐成果,體現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心凝聚等維度。
共識是發展的動力,五年規劃通過踐行群眾路線,將人民的發展訴求轉化為國家戰略,讓經濟發展既符合客觀規律,又貼合人民期待。民意引領發展的模式,不僅提升了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更讓人民成為經濟發展的參與者與受益者,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協同推進。這種“發展順應民意”的邏輯,讓經濟發展具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也讓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
回應民需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隻有以人民需求為導向,社會治理才能實現“精准化、精細化”。五年規劃通過踐行群眾路線,將人民在教育、文化、社會治理等領域的需求,轉化為社會發展的具體目標,讓社會建設始終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展開。這種民需引領治理的模式,不僅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更讓社會發展具有了更鮮明的“以人為本”特征。每一項社會進步,都源於對人民需求的精准回應。這種“治理對接民需”的邏輯,讓社會發展更加契合人民期待,也讓全體人民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用好網上群眾工作平台、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已經成為新時代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科學決策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創新手段。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隻有讓群眾感受到民生改善的實際成果,才能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五年規劃通過踐行群眾路線,將民主決策的成果轉化為民生改善的實效,讓群眾從“家門口的變化”“生活中的便利”中,真切體會到國家發展與個人命運的緊密聯系。這種“民生聯結民心”的模式,不僅強化了群眾對國家的情感認同,更凝聚起推動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凝聚力”的最直接體現。民生改善帶來的認同感,進一步轉化為群眾參與民主決策的熱情,讓他們更主動地關注五年規劃編制、更積極地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這些建議被吸納后,又進一步推動了民生改善——這種“參與——改善——再參與”的良性循環,夯實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群眾基礎,又為國家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
以“聚民意、匯民智、解民憂、惠民生”彰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底色
“聚民意、匯民智、解民憂、惠民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從了解人民需求到整合人民智慧,再到解決民生難題,最終落腳於改善人民生活,構成了民主決策從價值理念到實踐成果的完整閉環。
聚民意是民主決策的邏輯起點,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人民性”本質的直接體現。民主決策的根本價值在於回應人民需求,而聚民意的過程,就是將“分散的群眾訴求”轉化為“系統的決策依據”的過程。強調人民需求是決策的第一信號,通過廣泛收集不同群體訴求,確保決策始終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展開。聚民意的深層價值,在於構建決策與民意的內在關聯。通過有效的民意收集機制,讓群眾感受到自己的聲音被重視,從而增強對決策的認同度﹔同時,讓決策主體精准把握人民需求的變化,避免決策偏離民生導向。這種“民意引領決策”的模式,不僅提升了決策的合法性,更強化了群眾與國家之間的情感聯結,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凝聚力”的重要來源。
匯民智是民主決策的科學保障,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科學性”特征的重要體現。匯民智的過程就是整合“群眾分散智慧”與“專家專業智慧”,形成科學決策方案的過程。它突破決策主體單一化的局限,通過廣泛吸納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實踐經驗,為決策提供更豐富的思路與更可行的方案,讓決策既符合客觀規律,又貼近實際需求。這不僅提升了決策的科學性,更激發了群眾參與國家治理的積極性,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活力”的重要體現。
解民憂是民主決策的實踐落腳點,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性”特征的核心要求。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解決人民實際問題的工具。如果民主決策不能解決人民的急難愁盼,那麼民主就失去了其根本意義。解民憂的過程,就是將“民意訴求”轉化為“具體政策舉措”,逐一破解民生難題的過程,它強調“決策的價值在於解決問題”,通過針對性的政策設計,讓民主決策的成果直接惠及人民。解民憂的深層價值,在於彰顯“民主的溫度”。通過解決人民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實際困難,讓人民真切感受到民主決策帶來的變化。這種“問題導向”的民主實踐,不僅提升了決策的實效性,更讓全過程人民民主從理論形態轉化成為可感可及的民生成果,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生命力”的重要體現。
惠民生是民主決策的最終價值目標,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管用性”特征的集中體現。從理論上看,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核心邏輯,而惠民生的過程,就是將民主決策成果轉化為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過程。它強調民主的最終檢驗標准是民生改善,通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優化等維度的民生成果,証明民主決策的價值。民生改善能夠增強群眾對民主制度的認同,而群眾的認同又能進一步激發參與民主決策的熱情,形成“民主促進民生、民生鞏固民主”的正向循環。以民生為導向的模式,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讓全過程人民民主有了最堅實的群眾基礎,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可持續性”的重要保障。
發揚民主精神、匯聚人民力量
五年規劃征集民意的實踐,不僅驗証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科學性與實效性,更為新時代民主決策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提供了深刻啟示。它打破了西方民主理論中“程序與實質”“效率與公平”“精英與大眾”的二元對立,証明民主決策可以實現“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決策效率與結果公平的統一”“精英智慧與大眾經驗的統一”,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提供了中國實踐樣本。從實踐層面看,它構建了“民意——決策——實效——認同”的完整閉環,為其他領域的民主決策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此次“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意見征集通過上下互動、左右聯動的民主形式和政策參與機制激活了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使政策供給能夠精准地響應民生需求。從“十五五”規劃問計於民到地方治理場景創新,公眾參與正在通過“實踐——政策——效能”的螺旋上升,凸顯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價值。
面向未來,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五年規劃中的實踐將進一步深化。一方面,數字技術將為民意征集提供更高效的工具——通過大數據分析精准捕捉群眾訴求的變化趨勢,通過人工智能輔助政策方案的優化設計,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民意反饋的全流程可追溯,讓民主決策更精准、更透明、更高效﹔另一方面,民主參與的渠道將進一步拓展,除了傳統的網上征求意見、座談會等形式,還將探索“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社區議事廳”等基層民主模式與五年規劃編制的銜接,讓群眾從“規劃參與者”進一步轉變為“規劃監督者”,形成“編制——實施——監督——評估”的全周期民主參與體系。
同時,還可以不斷完善民主決策的制度保障:一是健全民意吸納反饋機制,明確民意征集、梳理、採納、反饋的流程與責任主體,避免“征求意見走過場”。二是強化專家論証與群眾參與的協同機制,通過“專家解讀+群眾討論”的方式,讓專業知識更貼近人民需求,讓群眾意見更具系統性。三是建立民主決策效果評估機制,將民生改善成效、人民滿意度作為評估五年規劃實施效果的重要指標,形成“決策——評估——優化”的持續改進閉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五年規劃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載體,將繼續發揮“連接國家戰略與人民需求”的橋梁作用,在實踐中不斷豐富民主決策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形態。隨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決策制度將展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與吸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更廣泛的共識與力量,也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作者系中國政治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