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本網專題 >>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 闡釋解讀

把黨的領導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

洪向華
來源:學習時報2025年10月24日10:15
文字縮放: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研究制定了“十五五”規劃建議,為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而要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順利實現,必須把黨的領導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

黨的領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証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於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黨的領導始終貫穿國家發展的各個階段,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根本方向、穩定保障和力量源泉。

黨的領導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向。從領導范圍看,黨的領導覆蓋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不存在“空白地帶”,通過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確保各領域發展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從實施過程看,黨的領導貫穿規劃編制、政策執行、監督評估全鏈條,黨中央通過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有機統一,確保發展方向不偏離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這種全面系統的領導,從根本上保証了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黨的領導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決定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前途命運。當前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隻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在復雜形勢中把握主動。黨的領導的優勢在於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能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面對外部打壓遏制,黨統籌發展和安全,在危機中育新機﹔面對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黨以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正是黨的領導在風險應對中的集中體現,為經濟社會發展筑牢安全屏障。

黨的領導是凝聚人民力量、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成敗。人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黨的領導為凝聚人民力量提供了核心紐帶。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問計於民、問需於民,黨將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發展實踐中,形成齊心協力促發展的強大合力。同時,黨以制度保障發展成果共享,通過完善分配制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等舉措,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正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的,要“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種凝聚民心、匯聚民力的領導能力,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創造“兩大奇跡”的成功密碼在於黨的領導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而戰略的確定性是發展不偏航的核心保障。回望新中國70余年歷程,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我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實現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歷史性跨越。這一跨越的背后,始終貫穿著清晰主線: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証,通過五年規劃將黨的戰略部署轉化為全民行動,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在接續奮斗中繪就國家發展藍圖。

錨定人民立場,讓發展奇跡始終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每一輪五年規劃都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一五”計劃聚焦改善人民生活、搭建工業體系基礎﹔“十三五”規劃將脫貧攻堅作為核心目標,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十四五”規劃明確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共同富裕任務。在黨的統籌下,民生目標從“藍圖”變為“現實”:“十四五”規劃中“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等量化指標落地,教育“雙減”、醫療資源下沉、老舊小區改造等舉措,精准對接群眾急難愁盼,真正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堅定戰略定力,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不同於西方政策頻繁搖擺的弊端,我們黨以長遠眼光謀劃發展,通過五年規劃實現目標連續與部署穩定。從“三步走”戰略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每一輪五年規劃都是長遠戰略的“階段性施工圖”:“九五”計劃至“十一五”規劃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十二五”規劃至“十三五”規劃聚焦轉型升級﹔“十四五”規劃錨定科技自立自強、碳達峰碳中和,銜接2035年遠景目標。這種“一屆接著一屆干”的定力,避免了短期行為與政績沖動,讓中國在數十年間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步前進,積小勝為大勝。

堅持問題導向,以重點突破破解發展瓶頸。黨始終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通過五年規劃靶向施策。改革開放初期,針對基礎設施薄弱,“六五”“七五”計劃推進能源、交通建設,建成大秦鐵路、葛洲壩水電站﹔新時代面對區域發展不平衡,“十三五”“十四五”規劃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針對科技“卡脖子”難題,“十四五”規劃將創新驅動作為首要任務,推動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8%以上,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突破。同時,通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動態調整政策,形成“問題——對策——成效”閉環,確保規劃落地。

堅持統籌協同,凝聚發展合力。黨通過“全國一盤棋”機制打破治理壁壘。《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意見》確立統一規劃體系,形成規劃合力,“十四五”規劃綱要配套20余項專項規劃,各省制定地方規劃,形成“全國統一藍圖、各地精准落地”格局。同時推動規劃與財政、金融、產業政策協同,財政向民生與戰略產業傾斜,貨幣政策支持科創與綠色發展。通過規劃統籌東西部協作、社會參與,匯聚起全民動員的磅礡力量,印証了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推進黨的領導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的實踐

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是新時代推進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証。改革進入深水區,難在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難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黨作為強有力的領導“中樞”,既要牽頭抓總做好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又要全程跟進推動改革整體推進、督促政策落地見效,確保改革不偏向、不走樣。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要以更高標准將其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重點聚焦創新驅動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鄉村振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關鍵領域,把握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框架,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讓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步推進。在經濟領域,要持續以五年規劃錨定發展航向,完善中央財經委員會決策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統籌調度機制,優化“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財政與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協同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質增效﹔在政治領域,需深化“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健全“民主選舉、協商、決策、管理、監督”全鏈條制度,將人民當家作主更具體地融入立法、決策、治理各環節,保障國家治理沿著社會主義方向深化﹔在文化領域,要進一步壓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建強“中央——省——市——縣”四級融媒體中心,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筑牢共同思想基礎﹔在社會領域,需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優化“民生實事項目清單”制度,健全就業優先、分級診療、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等機制,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在生態文明領域,要持續強化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責任落地,完善生態補償、河湖長制、林長制等機制,推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普及,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面對“十五五”時期復雜的國際環境與國內高質量發展需求,必須將黨的領導嵌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設計、執行、評估全流程,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制度體系。在戰略規劃階段,健全銜接貫通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是關鍵支撐。需突出國家發展規劃總牽引作用,構建“定位准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通過指標銜接、任務分解形成上下貫通機制,加快國家發展規劃法立法,以法治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在政策設計階段,核心是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立足“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健全決策咨詢機制,設立跨部門協調小組,將社會穩定、生態保護納入政策風險評估,確保政策設計體現黨的統籌要求,增強政策取向一致性。在執行推進階段,重點是強化制度執行效能。需明確各部門責任,建立全覆蓋監督機制,聯動各類監督力量,健全問責機制並將制度執行力納入干部考核,以法律支撐強化制度剛性,確保黨的決策部署高效落地。在評估反饋階段,完善監督考核機制是閉環保障。以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為核心,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度,發揮黨內監督主導作用,強化紀委監委專責監督,推動各類監督協同發力,為規劃實施提供堅實保障。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