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中,不斷弘揚和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1953年制定和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到2025年完成“十四五”規劃這70多年間,始終牢記初心使命,錨定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使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國際地位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始終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戰略定力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中國共產黨具有高度的戰略定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保持戰略定力的重要性,倡導發揚釘釘子精神,不折騰、不反復,保持歷史耐心,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釘釘子精神、保持歷史耐心,講的就是戰略定力。我們黨能夠接續不斷地編制和實施十四個五年規劃,這確實是世所罕見的。能制定如此宏大的戰略決策,並且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特質所決定的。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發展的大趨勢,為無產階級政黨提供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工具。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理論為指導,我們黨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規律高度整體把握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編制實施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長遠發展戰略。
中國共產黨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所在。同時,中國共產黨致力於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在黨的百余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無論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無論面臨多麼險峻的風險,始終堅守初心、不負使命,牢記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初心不改、使命不變、理想不移,是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戰略定力的強大精神支撐。
中國共產黨是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能夠通過各級黨組織的力量和體制機制的作用,對改革發展穩定等事關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事項進行系統規劃、作出戰略安排,動員人財物各種資源,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去實施戰略﹔黨能夠通過法定程序,把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保証黨確定的重大方針政策能夠始終如一貫徹落實。同時,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不存在在野黨、反對黨,也不存在兩黨、多黨輪流執政。黨長期執政的地位決定了,黨能夠制定和實施長期規劃,只要定下來的事,就能夠義無反顧地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干下去,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
“十四五”時期取得的成就進一步增強了黨和人民的戰略定力
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既源於中國共產黨的特質,也來自於黨和國家事業接續取得的成就。就“十四五”時期來看,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表現出高度的戰略定力,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採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在經濟發展方面,“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元左右。在世界經濟發展低迷的情況下,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創新驅動能力明顯提高,研發經費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接近2.7%,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新質生產力發展勢頭迅猛,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鮮明底色。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制造體系,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在民生福祉方面,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在95%以上。我國高鐵運營裡程是其他國家總和的2倍,交通出行和快遞服務更加高效。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和提升,2024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經濟發展成果正在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國家治理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努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全國統一大市場“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全面從嚴治黨成效顯著,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的提出,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彰顯了中國的大國形象。
“十四五”時期,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再次証明我們走的路是對的,制定的方針政策、作出的戰略安排是正確的。搞“小院高牆”“脫鉤斷鏈”不僅阻擋不了中國發展的步伐,反而更加激發了中國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和決心。
保持戰略定力,繪就中國式現代化最美藍圖
進入新時代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分兩步走的總的戰略安排,描繪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時代號角,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體制機制保障。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研究制定“十五五”規劃建議。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藍圖已經描繪出來,但要把藍圖變為現實,就必須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做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不斷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方面始終保持戰略定力。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是中國式現代化藍圖的設計者、發起者、執行者。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一些風險可以預見,還有許多風險難以預見。在這樣的背景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人民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力量,也共同享有現代化成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於增進人民福祉、維護人民權益、實現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如果丟掉了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中國式現代化就會失去動力和意義,也就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了。
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上始終保持戰略定力。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必須立足於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積極建設創新型國家,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轉型契機,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在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方面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到今天好改的已經改完了,容易吃的肉已經吃光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要過的都是險灘。然而,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特別是現在思想上的障礙、體制機制的弊端、利益固化的藩籬依然不少,阻礙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推進,必須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的今天,我們必須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胸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起來。既要遵循市場經濟基本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在統籌發展和安全方面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歸根結底需要高質量發展,沒有高質量發展作支撐的安全一定是脆弱的。同時,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進程、各個環節都存在著風險和挑戰,如果沒有安全這個基礎作保障,不但發展進程難以順利,而且發展成果也得不到維護。因此,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我們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
邁向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只要我們始終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就一定能夠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藍圖變為現實。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黨校(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
( 編輯:劉瓊 送簽:徐雅維 簽發:林燕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65,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2067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